南朝玄学的蜕变与礼学的复兴.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南朝玄学的蜕变与礼学的复兴.doc

  南朝玄学的蜕变与礼学的复兴 一、玄学对儒学的 影响 魏晋之际,玄学之风盛于洛下,名士们旷达凤流,雅好《庄》、《老》,在华夏中原形成了一股强劲的思想潮流。待东晋及南朝的汉人政权偏安江左,士人学子萍浮南渡,玄学的流风余韻翩及江南。清人焦循《雕菰楼集》卷十二《国史儒林文苑传议》说:“正始以后,人尚清谈,迄晋南渡,经学盛于北方。大江以南,自宋及齐,遂不能为儒林立传。梁正鉴中,渐尚儒风。于是《梁书》有《儒林传》,《陈书》嗣之,仍梁所遗也。”事实确乎如此。据史载,南宋张敷“好读玄书”(1),沈怀文“少好玄理”(2),沈道虞“少仁爱,好《老》、《易》”(3),袁粲“清整有风格,自遇甚厚,尝著《妙德先生传》以续嵇康《高士传》以自况”(4),王微则云:“卿少陶玄风,淹雅修畅,自是正始中人。”(5)又有颜延之“好酒疎诞”、“言约理畅”,借詠竹林七贤来抒个人情怀,《宋书·颜延之传》曰: (颜延之)作《吾君詠》以述竹林七贤,山涛、王戎以贵显被黜,詠嵇康曰:“攣翮有时鎩,龙性谁能训?”詠阮咸曰:“屡荐不入官,一麾乃出守。”詠刘伶曰:“韬精日沉饮,谁知非荒宴?”此四句,盖自序也。 南齐,袁彖“少有风气,好属文及玄言”(6),周颙“兼善《老》、《易》,与张融相遇,辄以玄言相滞,弥曰不解”(7),张融自称“天地之玄民”,以名士阮籍自诩,他除了崇奉儒、释,尤钟爱道家,《南齐书·张融传》载张融所作遗嘱云: 令人作麈尾,登屋復魂曰:吾生平所善,自当凌云一笑。三千买棺,无置新衾。左手执《孝经》、《孝子》,右手执《小品法华经》。 南梁,张充“学不盈载,多所该览,尤明《老》、《易》,能清言”(8),王份应对武帝说:“陛下应万物为有,体至理为无。”(9)南陈,周弘正“特善玄言”,“通《老子》、《周易》”(10),马枢“尤善佛经及《周易》、《老子》义”(11),徐陵“通《庄》、《老》义”(12)。 在南朝,玄学也受到部分统治者的青唻,并曾一度被立为官学。《宋书·何尚之传》载: 以尚之为尹,立宅南郊外,置玄学,聚生徒。东海徐秀,卢江何曩、黄回,颖川荀子华,太原孙宗昌、王延秀,鲁即孔惠宜,並慕道来游,谓之南学。 何尚之所立玄学在当时与儒学、史学、文学并称为四学,《宋书·隐逸传》载: 元嘉十五年,徵次宗至京师,开馆于鸡笼山,聚徒教授,置生百余人。会稽朱膺之、颖川庾蔚之並以儒学监总诸生。时,国子学未立,上留心 艺术 ,使丹阳尹何尚之立玄学,太子率更令何承天立史学,司徒参军谢元立文学,凡四学並建。 南朝时,不少儒者也习染上了玄学之风,据《南史·儒林传》载,儒生严植之,太史叔明、顾越、全缓等都兼善老庄之学。此外,《宋书·傅亮传》载“布衣儒士”傅亮之事云: 见世路屯险,著论名曰《演慎》:“夫以嵇子之抗心希古,绝 独放,五难之根既拔,立生之道无累,人患殆乎尽矣。徒以忽防于钟(会)、吕(巽),肆訏禹、汤,祸机发于豪端,逸翩鎩于垂举。” 健对嵇康不慎罹难寄托着深深的哀婉之情,已不像晋代何曾、裴頠等儒家者流那样对玄学名士嫉之若仇。当然,傅亮作为一儒生也没能摆脱嵇康的厄运,终为统冶者所杀。 玄学清谈不仅为儒者所津津乐道,孜驳以求,而且玄学家辨名析理,探玄索赜的抽象玄虚之学风也影例东晋及南朝的经学,使其与因袭汉学的北朝经学有所区别。《世说新语·文学》载: 褚季野语孙安国云:“北人学问渊综广薄。”孙答曰:“南人学问精通简要。”支道林闻之曰:“圣贤固所忘言,自中人以还,北人看书如显处视月,南人学问如牖中窥日。” 这种冶学 方法 的不同,也使南、北之学对经学注本各有偏爱。《隋书·儒林传》曰: 南、北所治章句,好尚互有不同。江左,《周易》则王辅嗣,《尚书》则孔安国,《左传》则杜元凯;河洛,《左传》则服子慎,《尚书》、《周易》则郑康成。《诗》则並立于毛公,《礼》则同遵于郑氏。大抵南人约简,得其英华;北学深芜,多其枝叶。 当然,南、北学的这种差别,其来有渐。南方的玄奥深邃可以上朔到战国的楚文化和江代的《淮南子》。然而,玄学对南朝学术风气的影响也是不可否认的。清人皮锡瑞在谈到南朝皇侃的《论语义疏》时云: 如皇侃之《论语义疏》,名物制度,略而弗讲,多以老、庄之旨,发为骈俪之文,与汉人说经相去悬绝。此南朝经疏之仅见于今者,即此可见一时风尚。(13) 言及晋朝玄风盛况,沈约谓:“有晋中兴,玄风独振,为学穷于柱下,博物止于七篇,驰骋文辞,义卓于此。”(14)嵇含也说:“借玄虚以助溺,引道德以自奖,户咏恬旷之辞,家画老、庄之象。”(15)而到了南朝,似乎玄风不减于前代,《颜氏家训·勉学篇》述南梁玄风道:“洎于梁世,兹风復阐,《庄》、《老、《周易》,总谓“三玄”。武皇、简文躬自讲论。周弘正奉赞大猷,化行都邑,学徒千余,实为盛美。元帝在江、荆间,復所爰习,召置学生,素为教授,废寝忘食,以夜继朝,至乃锩剧愁愤,辄以讲自释。

文档评论(0)

ggkkppp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