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炙甘草汤治疗心悸80例.doc
炙甘草汤治疗心悸80例
【关键词】 心悸 律失常 炙甘草汤
心悸是临床一种常见病,老中青年皆可发病, 治疗 也较为困难。心悸是指患者自觉心中悸动、惊惕不安,甚至不能自主的一种病症。临床一般多呈阵发性,每因情志波动或劳累过度而发作。且常与失眠健忘、眩晕、耳鸣等症同时并见。中医认为主要原因是由惊扰、水饮、虚劳及汗后受邪等因素引发的。《金匮要略·惊悸吐衄下血胸满瘀血病》篇还对惊悸的发病原因以及审证求因的 方法 做了专门的论述,指出:“寸口脉动而弱;动则惊,若则为悸。”后世医家系统地 总结 了临床实践经验,对此进一步做了详细的说明,认为惊自外至者,惊则气乱,故脉动而不宁;悸自内惕者,悸因中虚,故脉弱而无力。从脉象表现来 分析 和认识惊悸发生原因,必外有惊扰,内有所虚,内外相合,引发本病。笔者临床20余年运用炙甘草汤加减治疗心悸???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全部病例均符合心悸诊断标准,80例患者中,男35例,女45例;年龄最大75岁,最小25岁,其中35~45岁30例,45~55岁20例,55~75岁30例。以上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心悸气短、胸闷乏力、眩晕、畏寒肢冷等自觉症状。多数以上病例夜间心胸憋闷,喘促汗出,心前区疼痛,伴有食欲不振,精神萎靡,少寐多梦。舌质淡或红绛或伴有紫斑,舌体胖大或瘦小,舌苔白或白腻。脉象,50%的病例滞涩缓结,25%的病例滑数疾促。67%的病例血压偏低(13/11~9/7 kPa,1 kPa=7.5 mm Hg),33%的病例血压正常。中医辨证分型:80例患者中,邪毒入侵型10例,气滞血瘀型40例,心阳不振型12例,阴阳两虚型18例。80例患者诊断为冠心病42例,心肌炎后遗症18例,窦性心动过缓10例,房性早搏3例,室性早搏5例,二度房室传导阻滞2例。
1.2 治疗方法 全部病例均采用炙甘草汤加减治疗。方药组成:炙甘草、红参、丹参、元参、白术、桂圆肉、黄芪、桂枝、茯苓、苦参、三七等水煎服。必要时邪毒入侵型辅以参麦注射液;气滞血瘀型辅以丹参注射液;心阳不足型辅以参附注射液;阴阳两虚型辅以参附、生脉注射液。
2 结果
临床疗效按照1991年《实用中西医结合诊断治疗学》心律失常疗效评定标准。本组病例通过治疗后心悸气短、胸闷乏力、眩晕、畏寒肢冷,夜间心胸憋闷,喘促汗出,心前区疼痛,少寐多梦等自觉症状明显减轻或消失,脉结代或促涩亦有所改善。
心律失常变化:80例患者治疗后,窦性心律过速0例,窦性心律过缓2例,房性早搏1例,窦性早搏1例,房室传导阻滞0例。
80例患者平均疗程50天,显效32例,有效40例,无效8例;总有效率为90%。
3 典型病例
患者,男,55岁,工人。心悸气短3年余,经几家 医院 诊断为心律失常、冠心病。常以丹参注射液、参麦注射液、冠心苏合丸等药物 治疗 。现症:心悸气短,心胸憋闷隐痛,眩晕、乏力,畏寒肢冷,面色白光白。舌体胖大,质淡,苔薄白,边有齿痕,脉沉细而结代。心率54次/min,律不齐。心电图示:窦性心律不齐、过缓,房室传导阻滞,ST-T段改变。西医诊断:心律失常,心肌缺血性冠心病。中医诊断:心悸,阴阳两虚型。治以益气养血、温阳通脉为法。给予炙甘草汤加减。方药:炙甘草15 g,红参10 g,丹参15 g,桂枝15 g,阿胶15 g,麦冬15 g,三七5 g,麻仁15 g,生姜3片,大枣10枚,元参15 g,白术15 g,益智仁15 g,桂圆肉15 g,黄芪25 g,茯苓15 g。每日1剂,水煎200 ml分2次服用。辅以5%葡萄糖液250 ml,参附注射液40 ml静点,每日一次(酌情静点7~10天)。3周后自觉症状明显改善。唯劳累恼怒后时有心慌、心悸、胸闷症状,嘱其以上中药共为细末每日10 g,每日2次口服。3个月后症状逐渐消失,3次心电图回报:窦性心律,正常心电图,病告痊愈。
4 体会
心律失常可分为功能性和器质性两大类。本病大多是植物神经功能失调或冠心病、心肌炎等器质性心脏病产生一系列心律失常和不同程度的血流动力学改变。属中医学“心动悸”、“怔忡”、“晕厥”等范畴。多由邪毒外侵,情志感伤,饮食劳欲等引起耗气伤阴,气滞血瘀,心阳不振,气血不足,血不营络,心脉痹阻,搏动无力,脉不衔接而造成“心动悸”,“脉结代”等心律失调。其病症多见虚实夹杂,阴阳互损,治疗颇为棘手。笔者根据多年临床经验探索治以益气养血、温阳通脉、解毒化瘀为法,以炙甘草汤加减治疗本病疗效甚佳。《伤寒论》说:“伤寒脉结代,心悸动者,炙甘草汤主之。” 《温病条辨·下篇》说:“温病误表,津液被劫,心中震震……误用升散,脉结代,甚则脉两至者……与复脉。”炙甘草汤、复脉汤皆重用甘草。据报道,甘草药理实验 研究 表明:甘草甜素可改善血清脂质,有镇静效果,能有效抑制血管壁的炎症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