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福与象山:史海钩沉中传播蓝色文明——写在2016中日韩徐福文化象山研讨会胜利召开之际教程.docVIP

徐福与象山:史海钩沉中传播蓝色文明——写在2016中日韩徐福文化象山研讨会胜利召开之际教程.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徐福与象山:史海钩沉中传播蓝色文明——写在2016中日韩徐福文化象山研讨会胜利召开之际教程

徐福与象山:史海钩沉中传播蓝色文明 ——写在2016中日韩徐福文化象山研讨会胜利召开之际 象山,一个以海为生的半岛古县,在这里开门见“海”,而这片海足可以让人遥想起2200多年前的一次航海壮举。“采药瀛洲去,扁舟竟不还。”秦始皇三十七年,即公元前210年,徐福东渡日本,开启了中国对外文化交流新篇章,徐福从此成为中华文明的传播者、东亚文化交流的先驱者。 两千多年来,关于徐福东渡的研究从来没有停止过。6月15日~16日,作为宁波市“东亚文化之都”主体活动之一的2016中日韩徐福文化研讨会在象山隆重举行。会议由中国徐福会、象山县人民政府、宁波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共同举办。来自中、日、韩三国的百余位徐福文化研究专家,以“徐福东渡与东亚文化”为主题,通过考察徐福文化象山遗迹点、主旨演讲、主题探讨等形式,围绕“徐福精神与东亚价值”、“徐福东渡文化资源的当代价值”、“徐福文化与象山海洋文化建设”等专题展开广泛交流研讨。 2016中日韩徐福文化研讨会在象山的成功召开,可谓再续前缘,因为象山与“徐福”有着2200多年的渊源。 徐福与象山 源远流长 徐福的事迹,最早见于《史记》的“秦始皇本纪”和“淮南衡山列传”(在秦始皇本纪中称“徐巿”,在淮南衡山列传中称“徐福”)。据《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秦始皇希望长生不老,秦始皇二十八年(前219年),徐巿上书说海中有蓬莱、方丈、瀛洲三座仙山,有神仙居住。于是秦始皇派徐巿率领童男童女数千人、以及已经预备的三年粮食、衣履、药品和耕具入海求仙。 自《史记》之后,《三国志》《后汉书》《义楚六帖》《日本刀歌》等史书典籍均有相关记载。而在东海之滨的象山,也不乏有关徐福的史料和遗迹。 蓬莱山,位于象山县城西北,相传徐福一行曾在此“筑观炼丹”,故后人亦称丹山、炼丹山。唐大中二年(848年)所建的《唐明州象山县蓬莱观碑铭并叙》开头即言:“闻《图经》宝书之蓬莱山,其迹近古。昔相语秦始皇使乎仙者辈徐福也,使泛沧海,访神仙之术于蓬莱山。此□□□□游止之,药灶踪残,丹井泉在,观名焉自福。”此碑为当年象山重修蓬莱观时,由唐乡贡进士金陵孙谏卿撰,书法家贝泠该书,县令杨弘正所建,宋宝庆《四明志》中保存了这一史料,宋《宣和书谱》“贝泠该条”也确认为其手书。虽然因为年代久远,碑已不复存在,但是让人欣慰的是,在北京大学图书馆、浙江图书馆和宁波天一阁博物馆,仍藏有原碑拓。中国徐福会原会长刘知刚先生认为唐《蓬莱观碑》的发现“填补了徐福研究的空白”。中国徐福会学术委员会主任张良群先生评价:“这是我国现已发现的唯一一块记录了有关徐福其人其事的古代碑刻,也是东亚地区已发现的记录徐福事迹的最早碑碣。” 此外,元延佑《四明志》、明嘉靖《宁波府志》和《象山县志》、清乾隆《象山县志》、民国《象山县志》等均记载着徐福曾在象山“隐迹”。 北宋刘攽的《彭城集》西谷记残碑上记载着:“象山绝处海上……旧说徐福为秦皇帝以千童子求神仙,道海过此。” 北宋象山县令林旦《蓬莱泉》的记载是:“采药瀛州去,扁舟竟不还。黄金成海外,故井独人间。” 宋宝庆《四明志》和元延祐《四明志》中也有相关记载:“棲霞观县西南二百五十步,蓬莱山下,旧名蓬莱观。秦徐福、梁陶弘景皆隐迹于此。” 明嘉靖元王传宗《井亭记》载:“象邑蓬莱之名,灵始乎,祖龙氏命徐福涉蓬莱山求长生不死之药,憩兹筑庐,凿井以观焉”。 清乾隆《象山县志·轶事》按郡志云:“巿居蓬莱始皇发舟至夷、亶二洲而返。邑志云:徐福隐迹于栖霞观,发舟至亶、夷,盖闻始皇至鄮,故发舟避之。” 民国《象山县志·寓贤传》:“秦徐巿,一名福,盱眙人,始皇好神仙,使巿将童男女,往东海求蓬莱三岛诸仙山。象之西山名小蓬莱,巿居焉。始皇东巡至鄮,巿发舟,至悬海夷、亶二洲而止。旧有遗址在蓬莱观。” 《宁波府志》:“秦始皇东行郡县……于是遣发男女数千人入海求仙。而象之西山,名蓬山者,巿遂居焉。始皇闻之,驯至鄮三十日。发舟至悬海彝、亶二洲以返。今大雷有始皇庙,岂以其经历之所而祀之与?” 目前在象山尚存的大量历史遗迹也有力佐证了曾隐迹象山两年的史实。 丹井:位于蓬莱山南麓,深约3米。史载为徐福隐迹蓬莱山炼丹而凿,南北朝梁陶弘景慕名于此修道,投丹于井,故名“丹井”。乾隆《象山县志》载“泉可透锡,饮之可以已疾”,故又有“透瓶泉”之称。 石屋:石屋位于蓬莱山腰,徐福求仙曾炼丹于此。清倪象占《蓬莱清话》云:“所谓丹灶,今之石屋是也,形相似也。 大雷山秦始皇庙:民国《象山县志》称“山上有大雷寺、大雷庙、秦始皇庙等”。明嘉靖《宁波府志》载:“今大雷有始皇庙,岂以其经历之所而祀之与?” 垄船径:今俗称“龙泉井”,在象山丹城西门,位于蓬莱山下。据民国《象山县志》记载,“《西城杂录》云:县东岳庙前龙泉井,旧传谓之垄船径,盖未立县以前,海船至此停泊,故名”。可见秦代当时垄船径是一个出海渡口

文档评论(0)

shuwkb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