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近代西方的民主思想》教学反思
PAGE \* MERGEFORMAT 2
《近代西方的民主思想》教学反思
——长沙市一中余杭丽
本课在设计教学时,力图要解决以下几个问题:首先,要梳理斯宾诺莎、洛克和卢梭的民主思想,让学生了解他们强调的重点是什么,他们的共性是什么,不同点是什么;其次,虽然本课要介绍三位思想家的民主思想,但作为一堂历史课,不应该仅仅上成一堂辨析三位思想家民主思想的政治哲学课,应重在厘清三位思想家的民主思想的发展演变过程,探寻他们的民主思想产生的历史背景,使课堂具有浓浓的“历史学的味道”;再次,本课既然是探究民主思想,整个课堂应该充分体现民主讨论,民主表达,学生能够从不同的角度分析具体的历史问题,在学生亲自作抉择的过程中,能够感悟到现实政治生活中决策过程的艰难,理解每一种民主形式都不是至善至善的,但民主起码给了当事人自由选择和表达的权??,从这一点上讲,民主要比专制好得多。即使专制再有效率,我们也不能为了效率而牺牲天赋的自由、平等之权利;最后在课堂效果上,我希望本堂课能够做到结构层次鲜明,整个课堂动静结合,有平缓有高潮。当然,最终的结果应该是,学生基本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具体历史问题。
为了达到这几个目标,我采取了以下几种处理方式:
就第一个问题,我从“权利”和“权力”两条线索出发,通过板书设计,让学生认识到三位思想家的共同点都是赞同国家的权力来自于人民让渡的自然权利,国家的合法性在于保护人们固有的权利。但由于生活的时代不同,国家不同,三位思想家对人民固有的权利的认识是不同的,斯宾诺莎只提出思想自由,洛克将之扩大到生命财产自由,卢梭认为一切权利都不可转让。对固有权利认识的不同直接导致三位思想家对政府的要求不同,总的趋势是政府受到的限制逐步加大,既解决了三位思想家民主思想的共性问题,又突出了他们各自强调的重点,且使得他们的民主思想的发展演变过程变得清晰明朗,易于学生理解消化。
第二个问题,为了避免本堂课变成一堂政治哲学课,我除了注重厘清三位思想家的民主思想的发展演变过程,让学生认识到他们的继承发展关系外,始终不忘让学生主动从已学的必修课知识分析,为什么他们强调的重点会不一样?因此,在介绍三位思想家的思想主张时,我随后分别抛出了三个问题:为什么是斯宾诺莎最早提出要思想自由?洛克为什么在强调自由的同时,还要强调自由和法治相结合?为什么卢梭的思想会如此激进,为什么法国大革命中法国人能够接受这么激进的民主思想?鼓励学生从时代背景,从思想家所生活的国家的特殊性,从思想家的个人经历着手找寻答案。
第三个问题,为了创造一个民主、平等、开放的的课堂,在引入时,我设置了简单又与学生生活贴近的秋游情境,尽量做到每个同学都能够参与课堂,能够自由选择和表达。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我鼓励学生在我的引导下自主从已学知识中找寻答案,即使有不同想法,我也表示理解。最后,为了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政治生活中的民主抉择过程,我选用了美国的历史上“国旗敬礼案”,设置了一个两难问题:“在特殊的二战背景下,当爱国主义遇上言论自由,你会赞成哪一方?”因为是真实的历史案例,整个课堂充满了浓浓的历史味道,但这个案例又会让学生有很强的代入感,能够激发他们的兴趣点,引发他们的思考。
最后,为了使课堂结构层次分明,整个课堂教学有静有动,我并不追求整节课教师完美的讲解,或是学生闹哄哄的发言,而是注重将自己的讲解与学生的阅读、思考相结合,多给学生留空间,师生共同探讨问题。
从实际课堂效果看,本节课层次分明,线索清晰,重难点讲解深入浅出。绝大部分学生在课堂上能够跟上老师的思路,积极思考,特别是在最后的民主讨论案例中,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案例中两种观点各自的合理与不合理之处,大胆地说出他们的想法,而没有一边倒地支持“爱国主义”或是“言论自由”,这本身就说明学生不但基本掌握了三位民主思想家的理论,而且树立了民主的观念,具备了基本的历史学核心素养。
当然,本节课也有一些不足之处值得进一步改进。比如在介绍三位思想家的思想时,教师的讲解稍多,可以更开放些,多让学生来谈,让学生自己去比较,甚至可以让学生在听了教师的讲解后,自己尝试厘清民主思想的发展历程。再比如,板书设计可以更清楚些,更工整些。另外,最后的讨论环节是本节课的高潮,也是精华所在,在教学设计时,可适当压缩前面的内容,为后半部分的讨论发言留出更多的时间。总之,虽然完美的教学不存在,但是我们可以通过观察总结课堂上学生的反应,不断完善教学设计,努力打磨课件,争取让下次的课堂变得更完美一些。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