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农村人口文化素质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重要途径.doc

提高农村人口文化素质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重要途径.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提高农村人口文化素质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重要途径

提高农村人口文化素质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重要途径 提高农村人口文化素质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重要途径 吴祖鲲 刘洁 农业现代化是我国目前农业发展的最高目标,这个目标就是把我国农村建立在广泛应用生物技术和微电子技术的基础上,使之成为知识最密集型的发达产业。要建设这样的现代农业,单靠改革生产关系、发展商品经济和用工业装备农业已远远不够,必须依靠科技进步和教育发达,全面提高农村人口素质,使千百万农业生产者掌握先进的科技和管理技术,转化成巨大的生产力。 1.从我国农业的现状上看,目前制约我国农业现代化的一个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农业劳动者文化素质太差。据1986年统计,我国农村劳动力文化层次构成是:大专程度占0.06%,中专程度占0.33%,高中程度占6.87%,初中程度占28.58%,小学程度占38.02%,文盲占26.14%。[1]如果考虑到农村人口中具有较高文化素养者大多从事教师、工商或服务行业,因而实际务农的劳动力文化素质更为低下。据70年代末统计,中国每个农业劳动力只能抚养3.2人,而文化素质较高的丹麦农民则可抚养120人。每个中国农民生产粮食的数量仅相当于丹麦农民的20%,而生产肉类的数量仅有丹麦农民的0.4%。农民文化素质差又直接影响了科技成果的普及和推广。解放以来,我国农业增产只有30%来自科技成果的转化,而美国农业产量增长的81%和生产效率提高的71%是靠科技进步和推广取得的。正由于我国科技成果在农业生产中的转化率和普及率很低,严重地阻碍了我国的农业现代化事业。 造成我国农民文化素质低具有深刻的历史根源。旧中国农民遭受沉重的剥削和压迫,农民经济的极端贫困化,埋下了我国农民文化素质低的根子。就现实而言,主要原因:一是长期以来我国只注重对农业物的投入,而忽略了对农民的智力投资。70年代,美国每年平均对每个农业劳动力在教育上的投资近1万美元,农民至少要受12年的基础教育;而我国同期用于农民教育的投资平均每人不到1角钱。山东省只有6分钱。二是我国农村教育陷于“升学模式”的泥潭中不可自拔,农村教育严重脱离农村实际,对提高农民文化素质未起到应用的作用。在这种教育体制下,大批农村知识分子被引入城市,而把愚昧和落后留给农村,造成城乡差别越来越大,形成一种越贫困的地方越没有文化,越没有文化的地方越贫困,愈愚愈贫,愈贫愈愚的恶性循环。 2.人们曾为我国水土流失、资源破坏、生态恶化而无限忧虑,大声疾呼中华民族在“大流血”。可是,人们还应注意到另外一种更为严重的“流失”现象——那就是农村人才的外流。近年来,一些学者主张以农村劳动力的转移作为我国实现农业商品化、专业化乃至现代化的突破口。那么,我们看一看我国近年来农村劳动力是如何转移的?它给农业生产究竟带来哪些影响? 据对江苏省射阳县14个村的调查,农村外流劳动力中青年占86.9%,而且文化程度越高,流失越严重。高初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占外流劳动力总数的72%。尤其是青年学生大多“跳农门”,留在农村的只占毕业生总数的28.4%,高中毕业生80.5%,都流出农村。[2] 建国后,我国共培养104万农业科技人才,其中63万人跳出了“农门”,26万人进入各级政府和农业科研机构,而留在农村的仅有15万人。就是留在农村的,也不安心农村,能走便走。[3] 由于乡镇企业兴起的冲击,农村中大部分青壮年劳动力都离开了土地,留在责任田和口粮田上耕种的大都是一些妇女儿童,号称“三八六一部队”。有技术特长的劳力仅占10.6%,受过职业教育和培训的占3.4%,而86%的劳力是“科盲”[4]。 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失控,农村中接受和应用农业科技所需的文化水平出现“断层”。在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中,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中缺乏科学、严密的规划和引导,致使农村文化程度最高的青壮年务农劳力大批流失,造成现有务农劳力中文盲、半文盲比例急剧上升, 整体文化素质下降。[5] 事实清楚地表明,吸引数千万农民进入城市和非农产业的主要原因,并非“劳动力过剩”,“在农村无事可做”,而是由于“倾斜”性政策和“全民经商风”的推动。这里,农业劳动与非农业劳动的商品价值,农产品与非农产品的商品价格,在交换中表现出严重的比例失调。这种长期倾斜而且在继续倾斜的状况,伴随生产责任制取消了对农民活动区域的限制,加上“农业劳动力过剩说”的提倡和鼓励,使大量农民产生并加剧了恶农厌农的心态,同时逐渐强化了他们的务工经商进城赚钱的欲望。于是就出现了“田野空空,街上攘攘”的“劳动力过剩”,的假象,于是就使农民进城逐步汇集成一股难以遏制的洪流。[6] 因此,农村文化素养较高的青壮年大量流向城市,对本来就缺乏文化、缺乏知识的农村无疑是釜底抽薪,对于亟需亿万知识农民进行的农业现代化建设来说,更是一种真正的“大出

文档评论(0)

170****0532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8015033021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