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3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高祖本纪〕词句解释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10分) 蜀先主庙 刘禹锡 天下英雄气,千秋尚凛然。势分三足鼎,业复五铢钱①。 得相能开国,生儿不象贤。凄凉蜀故妓,来舞魏宫前。 【注】①五铢钱:是汉武帝元狩五年铸行的一种钱币,后来王莽代汉时将它罢废。 1、首联高唱入云,突兀劲挺。请赏析“天下”、“千秋”两个词语的妙处。(4分) 天下”“千秋”二词,一个从空间上(1分),一个从时间上(1分),突出了英雄气充塞天下,至大无垠,英雄气万古长存,永垂不朽(1分),先主庙堂尚且威势逼人,则其生前叱咤风云的英雄气概可想而知,境界雄阔绝伦,也表现了诗人面对先主塑像,肃然起敬的崇敬之情(1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10分) 蜀先主庙 刘禹锡 天下英雄气,千秋尚凛然。势分三足鼎,业复五铢钱①。 得相能开国,生儿不象贤。凄凉蜀故妓,来舞魏宫前。 【注】①五铢钱:是汉武帝元狩五年铸行的一种钱币,后来王莽代汉时将它罢废。 2、全诗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6分) 主要运用对比的手法(2分)。从全诗的构思来看,前四句写刘备的功绩,后四句写刘禅的业衰,在鲜明的盛衰对比中,道出了古今兴亡的一个深刻教训:用对人才则国盛,远离忠贤则国亡(2分)。作者借古讽今,希望唐王朝吸取历史教训,不要重蹈覆辙(2分)。 3、“读故乡的孩子,就像读一本思想深奥的书”,请你说说作者“读”出了孩子的什么?(4分) ①懂事早,能为父母分忧;②憨厚、实在、质朴;③生长粗放,生命力顽强;④生活节俭;⑤富有责任感;⑥对生活充满热情和希望。(4分,一点1分) 4、文中说:“那些苞谷苦荞啊,在生命里默默的富集着钙质,顽强地塑造他们不会弯曲的脊梁!”这句话用了什么表达方式?有何表达效果?(4分) 这句话用了抒情的表达方式(或形象化的议论),抒发了作者对故乡的孩子在艰难的条件下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和勃勃生机而由衷赞叹。(4分) 5、具体说说“故乡的攀枝花啊,年年都要烧红他们的希望!”一句在行文中的作用。(3分) 这句话在结构上起承上启下的作用。(1分)故乡的孩子虽然生活在大山里经历磨难、品尝艰辛,(承接上文的解说,1分)但仍然对生活充满希望。(开启下文的解说,1分)(3分) 6、根据你的理解,文章结尾“我有些兴奋,也有些忧伤”中“兴奋”和“忧伤”有哪些含义?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态度?(6分) “兴奋”是故乡的孩子对生活充满希望,他们有可爱的梦想,尤其是山里的希望小学也有了现代的气息,山里的太阳将会刷新明天。(2分)“忧伤”是因为故乡的孩子们那艰辛而单调的生活和优越而丰富的城里的孩子相比仍存在很大的差距。(2分)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孩子们的无限爱怜之心和希冀之情。 情节概括 请用简洁的话概述文中 刘邦活动的主要内容! 问题探讨 刘邦能够战胜项羽,取得天下的原因是什么? 总 结 刘邦:“破之”“大破之” 项羽:“诸将黥布皆属”“诸侯皆附” 总结 刘邦进入关中推翻秦朝后,采纳了张良的建议,施仁爱于关中百姓,以此来赢得关中百姓的拥护。 具体措施: 对比分析 作者在文中多处通过对比手法刻画刘邦和项羽两个人物形象,请根据课文内容和自己已掌握的相关文史知识,完成下面表格,对比分析人物形象。 读一读 刘邦:“嗟乎,大丈夫当 如此也!” 项羽:“彼可取而代也。” 诵一诵 《大风歌》 刘邦 大风起兮云飞扬, 威加海内兮归故乡, 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诵一诵 《垓gāi下歌》 项羽 力拔山兮气盖世, 时不利兮骓zhuī不逝。 骓不逝兮可奈何, 虞兮虞兮奈若何! 说一说 项羽和刘邦谁更接近你心目中的英雄形象? 互见法是司马迁首创的一种述史方法。 互见法; 是《史记》选择、安排材料以反映历史、表现人物的一种方法。可分为有无互见和详略互见。对某些人物的某些材料,在本传中未写,在他传中写了,这是有无互见。对某些史实和某些人物的事迹,在一篇传中详写,在其它传中略写,这是详略互见。采用互见法,有时是为了避免行文的重复,有时则是为了表现人物思想性格的多面性。 “不虚美,不隐恶”的史家传统 班固在《汉书·司马迁传》中引用刘向、杨雄之言,赞扬《史记》“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故谓之实录”。在司马迁笔下,刘邦是一个“人”,他有远大的战略眼光和处理问题的才干;但也有奸诈圆滑、不讲信义的性格毛病。这种坚持真理的求实精神,是最宝贵的史学传统,也是我们今天所要继承和弘扬的。 历史与文学相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