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整理】公务员面试社会现象类题目的一般解题思路.doc

【2017年整理】公务员面试社会现象类题目的一般解题思路.doc

  1. 1、本文档共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2017年整理】公务员面试社会现象类题目的一般解题思路

公务员面试社会现象类题目的一般解题思路 社会现象类题目是公务员面试中的常见题型,要求考生就某个社会热点问题或社会新生事物提出自己的见解和看法,从而考查考生的分析能力、理解能力以及逻辑思维能力。 一、社会现象类题目的出题目的 社会现象类题目是公务员考试的必考内容之一,因为公务员考试的目的是为国家和地方机关选拔合格的工作人员。政府机关每天面对的是各种复杂的社会关系,这些关系又延伸出来复杂的社会现象,因此,作为公务员,必须有辨别、分析和处理各种社会现象的能力,公务员面试就是具有这种能力的人才。 二、社会现象类题目的出题来源 面试当中的社会现象类题目的材料一般都来源于现实中的热点,而且基本是时下引起广泛关注的热点。涉及到的范围一般为社会民生、政治、经济、文化、生态等,近两年民生问题尤其引起关注。社会现象类题目一般考察考试前半年内发生的热点话题,比如三聚氰胺事件发生以后,关于食品安全的问题就屡屡出现在面试当中,如果考生能够对于食品安全的热点材料事先做过充分的准备,那么必当胸有成竹、有备无患。考生在平时备考的时候可多关注主流期刊网站比如人民网、新华网、《半月谈》、《人民日报》、近两年的政府工作报告等等。 三、社会现象类题目的出题方式 社会现象类题目一般分值比较重,判定起来也比较容易,因为提问的方式一般有以下几种:你如何看待这个现象/问题?、请你谈谈你的看法?、这对xxx有何启示?、你对xxx怎么看?、你觉得/认为xxx有效吗/可行吗/重要吗? 四、社会现象类题目的分析方法 社会现象类题目最常见的分析方法为主体分析法。主体分析法是一个非常实用的办法,也是一个容易掌握的方法。比如说“请你谈谈对宝马车碾死儿童案的看法”这个社会现象热点问题,考生完全可以运用主体分析法来破解。本题有两个显性的主体:一是宝马车;二是儿童。潜在的主体可不止两个了。宝马车对应着车主,可以牵出来社会公德等;儿童对应着父母,可以牵出来社会、法律、教育等等。宝马车车主的行为,考生可以从宝马车车主自身的行为方面进行理解、评价;也可以从政府主管部门在城市发展过程中所遇到的城市管理问题进行评价。从儿童被碾死的角度,考生可以孩子的管理和教育进行评价,也可以站在法律的高度对其进行理解和评价。总之,采取主体分析法可以迅速抓住问题的本质,做到十分精准地破解,层次清晰,逻辑严谨,是值得借鉴和学习的。 【主体归纳】社会、经济、文化、政治、民生、相关部门、政府、组织、企业、学校、家庭、个人等。 五、例题演练 你能说出下列社会现象题表现的主体有哪些吗? (一)豆芽菜食品用药水泡过,这件事情曝光之后,工商、质检、食检等部门互相推卸责任,你怎么看待这一问题? (二)现在农民工进城,面临很多问题,如子女上学、社会保障等,你怎么看? (三)针对当前高校论文抄袭和剽窃现象严重的问题,谈谈你的看法。 (四)有人说社会化的养老机构好,有人说尊老是中华名族传统美德,要自己养年老父母,你怎么看? 六、社会现象类题解题思路 社会现象题目总的解题思路可分为三步:第一步,是什么。结合题目可说明现象存在的事实、造成的影响或者产生的意义;第二步,为什么。解释该现象产生的背景、原因;第三步,怎么办。提出解决该现象的具体、可行性措施。每一步之前可找准对应的主体,根据主体展开论述。 例题精讲 有一组数据显示大学生毕业60%首选一线城市就业;另一组数据显示,60%的白领打算去二线城市发展,你怎么看? 【解题思路】 是什么:(主体:城市、大学生、白领) 一线城市吸引力大,很多大学生们为了在一线城市谋得一席之地孜孜以求。白领选择二线城市作为职业发展新驻地,体现了择业观的理性和多元化。 为什么:(主体:城市、社会、年轻人、国家) 大城市的竞争环境相对公平合理;大学生有比较长远的规划,在大城市可以开阔视野;大城市资源相对丰富。另一方面,大城市“拥挤”现象越来越严重,生活成本、生产成本越来越高,社会竞争逐年加剧;公共服务供给压力不断增大;高额的房价、拥挤的交通、巨大的工作压力、紧张的生活节奏,使很多在一线城市求发展的年轻人越来越难以承受;国家出台大量区域发展政策,促进了一大批二线城市的崛起。 怎么办:(主体:大学生、白领、管理者) 坚持留在大城市发展的年轻人要正视当今城市格局的发展现状,必须对竞争的激烈性和残酷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jiupshaieuk12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6212135231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