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孟思想总结.doc

  1. 1、本文档共5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孔孟思想总结

孔孟思想总结 篇一:孔孟思想的异同 有教无类”,是孔子教育思想的精髓之一, 意思大致是:不管什么人都可以受到教 育。 提倡“有教无类”春秋以前是贵族之学,有资格接受教育的是王公贵族的胄 子。作为平民是没有资格入学接受教育的。孔子创办私学后,首先在招生对象上 进行了相应的革命,实行“有教无类”的办学方针。为了实现这一原则,孔子在 招收学生时表示:“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尝诲焉。”只要本人愿意学习,主动奉 送 10 条干肉作为见面礼,就可以成为弟子。事实表明,他的弟子来自各个诸侯 国,有齐、鲁、宋、卫、秦、晋、陈、蔡、吴、楚等国,分布地区广。弟子的成 分复杂,出身于不同的阶级和阶层。 孔子教育的基本目的是培养志道和弘道的志士和君子。他一生以“朝闻道,夕死 可矣”的精神追求道。 孔子教育学生,并不是把他培养成为有某种技能的专门人 才,教育的目的就是使之“成人”,教育的内容就是怎样“做人”。君子所贵之 “道”,就是“成人”、“成德”的根本,这是孔子育人的重要目的与内容。 子夏曰:“学而优则仕。”从理论上概括了孔子教育目的另一个重要方面。“学 而优则仕 ” 包容多方面的意思:学习是通向做官的途径,培养官员是教育最主 要的政治目的, 而学习成绩优良是做官的重要条件,如果不学习或虽学习而成绩 不优良, 也就没有做官的资格。“学而优则仕”和孔子倡导的“举贤才”是一致 的,确定了培养统治人才这一教育目的,在教育史上有重要的意义。它反映封建 制兴起时的社会需要,成为当时知识分子积极学习的巨大推动力量。 根据《论语》,人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概括孔子的教学内容:一曰:“子以四教: 文、行、忠、信。”指以文学、品行、忠诚和信实教育学生,是指教学内容包括 四个基本方面;二曰:礼、乐、射、御、书、数等“六艺”,是指孔子教学的主 要科目;三曰:《诗》、《书》、《礼》、《乐》、《易》、《春秋》等“六书”; 四曰:十二字纲领:“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此外,孔子又说:兴 于诗,立于礼,成于乐。以诗、礼、乐作为教育内容。 由此可见, 孔子教育的主要内容是六经和六艺 (都可称作六艺, 但在此以区别) 。 六艺是继周代的传统,六经是孔子开创的,作为这两者的核心是礼、乐。 总之, 可以说孔子的教学内容应该包括道德教育、文化知识和技能技巧的培养等 三个部分。孔子对这三方面不是等量齐观的,他认为“行有余力,则以学文”把 道德和道德教育放在首位,为三者的重心,也是孔子教育思想的核心。 孔子在教育实践的基础上,创造了因材施教的方法,并作为一个教育原则,贯穿 于日常的教育工作之中。 他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运用因材施教者,也是他在教育 上获得成功的重要原因之一。 孔子实行因材施教有其客观的历史条件。一方面,春秋末期诸侯因争相招聘贤士 为己所用,不拘一格选用各种人才,这就为孔子私学实行因材施教培养各类人才 奠定了社会基础;另一方面,孔子为适应社会变革对人才的需要,提倡“有教无 类”的办学方针,因此他的学生成份复杂:年龄不一,出身不同,地区不限,文化水 平、道德素养、性格特征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学习目的各有千秋。在这种情况下, 只有从各人的实际情况出发,根据个人的个性特点和具体要求进行教学,才能达 到预期的教育目标。 承认学生间的个别差异,是实施因材施教的前提条件。孔子在实践中十分重视这 一点,他经常通过谈话、观察、了解学生的志向、思想、言行,从中进行分类、归 纳。除年龄、出身等方面差异外,尚有智力、性格、气质、才能、志向等方面的 差异。 孔子因材施教并非没有共同的要求,他的培养目标是统一的:就是培养德才兼备 的从政君子,让学生掌握“礼、乐、射、御、书、数”等六艺。有统一的要求, 但不采取一刀切,主张“君子不器”。德才兼备的人要不拘一格,多方面发展,不 要象一个模子里铸出来似的。因此,他重视发展学生的个性和特长。 二:学思结合,知行统一 孔子重视学,也重视思,主张学思并重,思学结合。他在论述学与思的关系时 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既反对思而不学,也反对学而不思。孔 子说:“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孔子还强调学习知识要“学以致用”,要将学到的知识运用于社会实践之中。把 学到的知识要 “笃行之”,他要求学生们说话谨慎一些,做事则要勤快一些, “君子欲讷其言而敏于行” ,应当更重视行动。 由学而思而行,这就是孔子所探究和总结的学习过程,也就是教育过程,与人的 一般认识过程基本符合。这一思想对后来的教学理论、教学实践产生深远影响。 三:启发式教育 《论语鈥⑹龆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按宋代朱熹的解释:“愤者,心求通而未得之意;悱者,口欲言而未能之貌;启,谓开其 意;发,谓达其辞。物之有四隅者,举一可知其三。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1045141460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