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蚯蚓.ppt.ppt

  1. 1、本文档共3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五章蚯蚓.ppt

现代药理研究 广地龙:参状环毛蚓(Pheretima aspergilium) 白颈蚯蚓:指成体蚯蚓的环带 化学成份和药理 次黄嘌呤、黄嘌呤(hypoxanthine):平喘 蚯蚓解热碱 (Lumbrofebrine):降压、解热 蚯蚓素 (Lumbritin) 蚯蚓毒素 (Terrestrolumbrolysin) 琥珀酸、谷氨酸:镇静和抗惊厥 蚯蚓分类 根据Gate 1959 分类系统,陆栖大型蚓共计12科,181个属,1800多个种 (1977年统计)。链胃科、巨蚓科、寒宪科、棘蚓科、八毛科、微毛科、Sparganophilidae、Hormogastridae、Criodrilidae、真蚓科、舌文科、正蚓科。 最重要的是巨蚓科和正蚓组,巨蚓科中包括半数以上目前已知种 我国有8科(黑体)25属200多个种 (钟远辉,邱江平,1992)。 分布最广的是巨蚓科的环毛蚓属 * 蚯蚓简介 蚯蚓:蚓之行也,引而后申,其娄如丘,故名蚯蚓。术家言蚓可兴云,又知阴晴,故有地龙,龙子之名。 Earthworm、Ver de terre (法语):意为土中蠕虫。 蚯蚓是温带土壤中生物量最大的无脊椎动物 消化道和体腔 蚯蚓形态特征 属环节动物门,寡毛纲 分节的蠕虫:外部呈环状,分节,内部有膈将体腔分隔 体表面两侧对称,为管中套管构造 排泄系统和神经系统均表现出分节现象 外部形态特征 身体分节情况 1 腹神经 2 腹血管 3 肾管4 膈膜 背面观 1 生殖环带 2 背部血管 循环系统 蚯蚓的循环系统为封闭式,比节肢动物进化 排泄系统为后肾管 来源于外胚层,为两端开口的管状结构,每体节1对或多对。 结构 肾口:开口在体腔内,为多细胞的 纤毛漏斗; 排泄管:布满血管; 肾孔(也称排泄孔):穿过节间膜,开口于下一节的体壁; 功能 排泄体腔和血液中的代谢废物 排泄系统为后肾管 来源于外胚层,为两端开口的管状结构,每体节1对或多对。 结构 肾口:开口在体腔内,为多细胞的 纤毛漏斗; 排泄管:布满血管; 肾孔(也称排泄孔):穿过节间膜,开口于下一节的体壁; 功能 用于排泄体腔和血液中的代谢废物 咽部 1 咽神经中枢 2咽喉 消化道 1 肠道 2 背部血管 3 黄色细胞 4 砂囊 蚯蚓的繁殖器官 雄性生殖器官 精巢 储精囊 受精囊 生殖环带 卵巢 消化和生殖器官 1 肠道 2 砂囊 3 食囊 4 精巢囊 5 受精囊 6 主动脉弓 7 食管 8 咽喉 9 大脑 内脏 1食囊 2 背部血管 3 精巢 4 钙腺 5 主动脉弓 6 受精囊 生殖系统 雄性器官 雌雄同体,雄性生殖器官有精巢2对,各与精漏斗包在精巢囊内,位于X、XI的腹面; 每精巢囊连接一储精囊; 储精囊2对,位于XI、XII节内。 精巢产生精细胞,先进入储精囊中发育,成熟后回到精巢囊内。 交配时由精漏斗通过输精管,两条输精管平行至XVIII处,与前列腺会合,由雄生殖孔排出。 腹面观 1 生殖带 2 性刚毛 3 精子沟 4 雄孔 5 雌性生殖孔 6 受精囊孔 生殖系统 雌性器官 卵巢一对,位于XIII节腹面前方,成熟的卵细胞落入体腔,经XIII节内一对卵漏斗和短的输卵管,至XV节腹神经链下会合,由雌性生殖孔排出; 受精囊2-4对,每囊有一短管及其基部伸出的1条盲管,用于接纳和储藏异体精子 生殖系统 雌性器官 卵巢一对,位于XIII节腹面前方,成熟的卵细胞落入体腔,经XIII节内一对卵漏斗和短的输卵管,至XV节腹神经链下会合,由雌性生殖孔排出; 受精囊2-4对,每囊有一短管及其基部伸出的1条盲管,用于接纳和储藏异体精子 繁殖 蚯蚓为雌雄同体,但需要异体交配 蚯蚓受精卵形成 精巢 储精囊 雄性生殖孔 受精囊孔 受精囊 卵巢 雌性生殖孔 卵袋 生殖带 卵子 精子 Bouché, 1977; Lavelle, 1981 蚯蚓生态类型 根据栖息环境、食物,蚯蚓分为: 表居型 土居型和 上食下居三种生态类型,所受环境压力不同,对土壤影响各异。 表居型 (epigeic) 居住和取食都在土表残落物层,以植物残体为食; 体壁有色素沉积,为红色或深灰色; 体型小,死亡率高,繁殖快; 在土壤中挖掘和穿插能力差,对土壤物理性状影响不大,主要通过对有机残体的破碎,影响其分解速度 赤爱胜蚓 (Eisenia fetida) 土居型 (endogeic) 居住和取食均在较深层土壤内;在土壤内挖掘纵横交织的通道; 主要取食土壤有机质; 体型大; 体壁无色素沉积; 代谢繁殖缓慢; 影响土壤的孔隙性 上食下居型(Anecic) 居住在土壤内,到土表取食有机物质; 体型中等,身体背面体表有色素沉积,灰褐色或紫褐色; 将有机物质运至地下 将下层土壤和未完全 消化

文档评论(0)

youbika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