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对三环课堂一-点浮浅的感受
心和课堂一起走
------------对三环课堂一点浮浅的感受
济水一中 刘丰提
近几年来感觉自己与“三环”渐行渐远,好像从来与“三环”没有过真正的“会遇”。谈什么呢,一切都无从说起,自己对三环还一知半解,课堂也煞有介事的姑且以“三环”的名义糊弄人。
一个初级拳师,耍拳时心中一定要有拳谱的,一招一式,一个动作,都要机械照搬,唯恐乱了方寸。而一个功力深厚的拳师,只是心中有拳谱,行动早已超越了拳谱,动作出神入化,看似无招,随心所欲,实在是境界不同,层次有异。我感觉自己还是那个浅薄的初级拳师,因为每节课上完总会对照自己的课堂,这节课我三环了吗,学生有自主吗,心中跳不出模式。教学虽无多少成就感,但偶尔也会有一两处自鸣得意之作,或有回味的价值。
数学课型很多,但就新授课中就有概念课、解题课、论证推理课、应用题分析课等,大多数老师讨厌上数学概念课,“散、乱、碎”,知识不好有机联系。一般我会在概念课上下功夫,通过整合教材,梳理结构,使知识建立联系,完整呈现。
如七年级上《一元一次方程》第一课时《从算式到方程》,课本从问题情景导入,设置具体问题,一个行程问题,问题虽然贴近生活实际,但思路并不是很明确,对于七年级的学生而言,要顺利解决有较大的困难,教师花费十来分钟时间也不一定能讲清楚、道明白,这样会使课堂结构比例失调,因重心偏移而头重脚轻。所以这样上会阻断学生新旧知识间的联系,对学生形成知识结构不利。
记得教研室李卫东老师来我校指导工作时,提出了数学教学的“全息论”,即任何知识都是有联系的,一切新知识的产生都是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基础上,找到其联系的纽带,这样才能形成体系。借鉴这一点,我重新设置问题,先让学生自学,不是整节自学,而是有的放矢,选择性自学,避免盲目性。从而唤醒新旧知识的联系。
设置如下问题链:等式→方程→一元一次方程→列算式还是列方程→方程和一元一次方程比较,学生快速自学教材,思考老师设置的问题,圈、点、划、记自学要点,就会初步对本节知识有以清晰了解,形成线性结构,为第二环节的学习做好了铺垫。
自学环节完成后,我并不急着直接给出上述问题的答案。那是单纯知识的灌输,缺乏知识发生、发展和形成的过程,缺乏生命力和成长性。只有结合具体过程的概念才来的真实、生动。只有经过理性的分析和思维的碰撞才会激发深度的思考和再认识。所以这就是互动环节的价值所在。也是课堂教学的核心所在。
此时,我打开课件,抛出课本的引例,让学生用以前熟知的方法求解。于是就出现了这样一些解法:1、小学的算术法列算式解答,2、列简易方程求解(简易方程小学学过),3、一些错误的方法。我选学生代表讲解各自的解法思路,其中用算术法的同学就讲不清楚原因,只知道就是这样解,为什么用除法为什么用乘法就是小学老师教的,死记住了。其实这就是算术法的短板和玄奥之处。而列简易方程的同学却讲的头头是道,大家一听就能明白。看到水到渠成,我就顺水推舟的把问题抛向深层次,引发学生有效思考:算术法和方程法在解这个问题时你会怎么选择?为什么这样选择?这时大家基本上达成了共识,一致认为方程法思路清,明白易懂,容易上手,算术法难想。
我顺势开始本节课第一次小结:列方程为何比算术法更有优势,因为算术法解题时算式中只能出现已知数,而方程法可以根据需要设出未知数,只要找出已知数和未知数之间的等量关系列出式子即可,式子中可以出现一个未知数。就好比你急着用钱干一件大事,算术法是只能限制用手头的现有资金,不能预先借贷,而方程法则允许借贷,哪个更方面呢?答案不言而喻。不过借贷是需要偿还的,需要偿还多少呢,就必须把方程解出来求出未知数的值,这个过程就是解方程。这样,“等式、方程、解方程”的概念就顺理成章的出现了,一气呵成,为一元一次方程概念的理解扫清了障碍。学生也清楚的理解了方程的优越性和必要性。我认为师生互动的主体虽然是学生,但关键是教师。能否熟练驾驭教材,透彻理解教学内容至关重要。
课堂互动仅有师生互动是不完美的,生生之间的互动有时更有价值。不过我感觉现在的课堂学生之间的问题交流随意性在加大,交流的深度在减小,交流的盲目性在加大,交流的针对性在减小,交流的次数在加大,交流的质量在减小,交流效果不佳。互动对于大班课的组织和纪律调控是个严峻的挑战。在一些课堂,交流互动变成了答案“胡”对,方法“胡”讲,闲话“胡”聊,互动变成了“胡”动,怎么产生思维碰撞的火花。我认为这是无效的交流。所以慎用课堂交流,用则有组织、有预案,精心准备,用在节骨眼上。互动交流不能过滥,防止“流走”课堂宝贵时间。
平庸的教师必然是平凡的课堂,平凡的课堂不能有太多的奢望,不经意间的一抹亮光照耀着继续前行的路,在路上我会用心守望。
心中有学生,课怎么上都是三环,心中有三环,就不必苛求三环还是五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