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山历史遗址.docVIP

  1. 1、本文档共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大明山历史遗址

大明山的历史遗址 2.1 宗教遗迹 据《上鸣县志》转述历代旧志及民间相传,五代时道人莫四、卢六坐化于大明山,此为大明山人文活动的最早记载。后人将莫四、卢六与同时代在今武鸣县城厢乡夏黄村修炼得道的何邻列为三仙并祀,于起凤山立有三仙殿。另据清代上林壮族诗人,嘉庆十四年(1809年)官至奉天府丞的张鹏展“猪头山”诗云,“最喜月明仙梵过,似随牧者听经时”及诗后自注“大明山巅有三宝殿,时闻仙梵”,则大明山有“三宝殿”无疑,当是莫、卢、何的祀殿,原址今已难觅,但根据现大明山地名考据,“三宝殿”及莫四、卢六坐化处均应在现三宝山、七风山一带。 飞来寺。据《上鸣县志》,“明清时期……大明山、起凤山各建有飞来寺……这些庙亦无僧尼,与道教庙一样,设庙视1-2人。”飞来寺在民国年间已圮废,估计毁于民国15年(1926年)和民国27年(1938年)前后广西的两次“破除迷信”运动时期。按志书所载特征,应是大乘佛教净土宗寺庙。其原址很可能在今四天坪一带。 天地庙。据民间相传,清代和民国年间大明山有天地庙,在现水陈峰一带,因荒圮已久,原址已淹没于丛林之中,近年有民间信士觅之不得,遂在水陈峰东“五朵莲花”处新建小庙一座,祀三仙。另据民间传言,在现望兵山一、二峰之间鞍部有神词,所祀何路神仙已不考,原址在修电视差转塔时为公路所占。 2.2 古道、古战场、关隘 大明山有镆鎁关、六毛屯、石磨隘、何旺堡等古道、古代战场、关隘遗址。 古道:(镆鎁关) 大明山主峰镆鎁峰(今龙头山)南有古代重要交通驿道一条,北起上林大丰,由周利桥分路往西南,经罗勘村、黎口隘、三黎,至武鸣马头,去武鸣县。从宋至清,一直为重要的官道。 其中黎口隘在宋、明、清初皆称镆鎁关。据《广西通志》载:“莫邪关,(上林)县南二十里莫邪山上,宋置”。宋邕州知州陶弼著有《镆鎁关》诗一首,云:“三任边州六往还,此时又度镆鎁关,仿僧莫道无闲事,手指青天口说山”。陶知州三次出任六过镆鎁关,说明此处当时为主要的官道。另据《武鸣县志》,明洪武元年(1368年),设巡检司,置巡检1员;万历十三年(1585年),拨弓兵113名防守,清乾隆初裁。清乾隆十三年(1748年)进士、授翰林院编修、武缘人刘定卣在《大明山遇雨》中云:“策蹇镆鎁山半行,乱云急雨一时生。”可见当时仍为武缘北上和上林去武缘、南宁的交通要道。上林旧县志记述:“黎口隘,山重岭复,地当要冲”,“于此置防戊守,平时饬其稽查往来,遏戢奸宄,一旦有事,仅用泥丸封之,则敌虽万众,亦难飞越以入。”明《徐霞客游记》,有镆鎁关的记述。清代太平天国石达开部石镇吉、赖裕新,上林义军李锦贵部多次经过镆鎁关古道。 大明山一带为“僮族”即今壮族世居之地,明清时期亦曾有瑶族聚居,当地民风强悍,乾隆《武缘县志》序云“古制乎武,介寨峒丛”,“故俗骠悍、相高”。在明清以前的史载中,充满了壮瑶民间起义及会党活动的记载。并且,在清以前,大明山以东是封建王朝皇帝亲派流官的州县,大明山以西则是世袭的土官制。直至清末,仍是土流官制交界之地。由于官府的土司政策失当,引起矛盾,土官常率兵攻打州、县府署;加上土官后裔为争夺世袭官职,扩大地盘,常引发战乱。而封建政府为镇压反抗,平息战乱,又总是大兵压境,使大明山周边常为兵燹而动荡不宁。 六毛屯: 在大明山自然保护区六毛峰下,古称“绿茅”,据《上林县志》记载,大明山“绿茅”,是元至明八寨地区壮瑶民起义时期,八寨壮瑶义军与明朝官兵抗争的古战场,具体史实已无考。清代仍为上林十六屯堡之一。 天坪仙圩: 在大明山顶部高山平原有平坦草甸6处,称天坪,其中四天坪有石砌房屋残垣和基址三处,石料多为规整块石、条石;在天坪稍高处有巨形石平台,很平整,中间有规则的方形石孔,宽30cm,深35cm,为人工凿制。平台下在50年代发现有古墓一座,后被盗宝人挖掘,曾留下陶瓦等物。此处遗址不知为何朝何代所建,民间相传此处曾有天坪圩,山下行商走贩常贩货物来此出售,采购山货,据说在清末民初还存在。民间也多有流传其为起义军营盘的说法,但其时代,有说是宋侬智高义军,有说是八寨义军残部,有说是吴三桂“白帽贱”残部,更有相传为太平天国石达开部赖裕新大将的营地,众说纷纭,莫哀一是,难以确定,但又都有可能。宋侬智高(?~1055年)起义,于皇祜五年(1053年)被狄青击败于大明山南段的昆仑关归仁铺,侬智高退走大理,其残部退据山高林密,地势险要的大明山极有可能。明八寨义军被王守仁(阳明)破袭后,史载义军“避入重险”,并“盘踞大明山脚”;因此,天坪亦很可能是八寨义军隐蔽练兵之所。清康熙初年(1661年)吴三桂部从云贵攻入县境,在大明山下活动长达五六年之久。清咸丰十年和十一年(1860~1861年),太平天国石达开部两次在大明山周边征战,数过镆鎁关,而归附太平天国石达开部的上林李锦贵义军,对大明山极为熟悉,失败后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185****7617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