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宁夏境内的明代文物及明长城遗址
明代文物和宁夏境内的水洞沟明长城朱元璋改元朝地方的中书省为承宣布政使司,简称布政司,下设府、州两级,掌管地方的民事和财政。又设提刑按察使司和都指挥使司,分别掌管地方的司法和军事。“三司”都直接归中央政权指挥,便于中央集权。在军事机构方面,朱元璋又设左、右、中、前、后五军都督府于中央,分别掌管京师及各地卫、所和都指挥使司。在地方,五千六百人设一卫,一千一百二十人设一千户所,若干卫、所以上设都指挥使司。都督府不直接统领军队,遇有战事,由皇帝派总兵官统率卫、所的兵不出战。战事结束,兵士各归卫、所,使军权掌握在皇帝手中。在边远和少数民族地区,则单设都指挥使司,实行军政和民政的合一统治。洪武九年(公元1376年),置陕西布政使司,宁夏卫和平凉府为其辖下。以后宁夏卫又分为前、中、后、左屯、右屯五卫,分别治今银川、盐池、中卫各市,今同心县以北地区属之。弘治十五年(公元1502年),从平凉府下析置固原州,治今固原,仍属平凉府,今宁夏南部地区为其辖下。朱元璋在建国后不久,即分封皇子到各地为王。洪武二十四年(公元1391年)四月,“封皇子旃为庆王”,藩辅帝室,先在今宁夏同心韦州就国,后于洪武三十四年(即惠帝建文三年、公元1401年),将王府迁至宁夏(今银川市)。1968年,朱旃墓发现于同心韦州东面“层峦叠嶂、苍翠如染”的大罗山下周新庄境内。墓在早期遭到破坏和盗掘。朱旃墓系用砖砌筑,墓门朝东,有前后两室,后室两侧又各有一个配室,全长约14米、宽约13米,高6米,卷顶,墓室建筑非常坚固、宽敞。墓门装有宽1.41米、高3.1米、厚17厘米的两扇石门。随葬品已盗掘一空,谨存有圹志一盒。圹志盖的正中竖绣楷书“大明庆靖王墓”六字,四周为云龙花纹。志文载:“王讳旃,太祖高皇帝第十五子也,母妃余氏,生于洪武戊午(按:洪武十一年,即公元1378年)正月九日,二十四年辛未四月十三日册封庆王,二十六年癸酉五月之国陕西之韦州,三十四年辛已十二月徒国宁夏,正统三年八月初三日以疾薨,享年六十一”。志文又称赞他,“令德孝恭,乐善循理,只是朝廷始终无间,皇上(明英宗)闻王有疾,即遣中官以名医良药驰视,放就道而讣音至矣。上深感悼,辍朝三日,遣使往祭,赐谥日靖,命有司治丧,葬以正统四年五月十三日,葬于蠡山之原”。圹志的文字和《明史》记载多相符合,惟《明史》记载朱旃为朱元璋“第十六子”,而圹志则为“第十五子”。此外,志文中“三十四年辛已十二月徒国宁夏”的记载,也可以纠正《嘉靖宁夏新志》卷一中庆王“三十五年辛已徒宁夏”的错误。因此,圹志的史料价值是不容忽视的。朱元璋的洪武年号,只有三十一年。志文中出现的“洪武三十四年”,实际上为明惠帝建文三年(公元1401年)。圹志不用惠帝建文年号,原来是由于公元1398年朱元璋死后,因其长子朱標早死,由皇太孙朱允文即位,年号“建文”。朱允文即位以后,以诸王“擁重兵、多不法”为由,在齐泰等人的赞助下,削除诸王藩封,引起以燕王朱棣(朱元璋第四子)为首的诸王不满,从而起兵反抗。建文四年(公元1402年),燕王打着“靖难”的旗号,攻克南京,自立为帝,是为明成祖。明成祖即位后,宣布“今年以洪武三十五年为纪,明年为永乐元年,建文中更改成法一复旧制。朱旃死于明英宗正统三年(公元1438年),圹志按明成祖规定,不用”建文“年号,正反映了明代皇室内部这样一场尖锐的夺权斗争。在今韦州西北的仁庄,发现由另一座明王墓。墓虽然被盗,没有出土什么文物可以指明这座墓的主人是谁,但根据这个墓的形制和“庆藩之墓,俱在韦州、“靖王、康王、怀王……诸王墓,俱在灵州韦州堡蠡山”的记载来看,属于朱旃后裔诸王中的一个,是可以肯定的。墓在仁庄西约半公里,西距大罗山约十五公里。地面上隆起由已个馒头形的土塚,高约十余米,直径30余米,环绕土塚四周由墙,东墙的正中开门,门内原有殿堂建筑,但今已坍废。墓是1971年由当地群众发现的。墓门方向朝东。墓室由前、中、后及中室左右两个配室共五个室联结而成,全用经过精细磨光的青灰色大条砖砌成。墓门前的“金刚墙”前面,又加筑有一道高约15米、厚约3米的砖墙,以加强墓室的安全。“金刚墙”亦高约3米,它的正中下部是卷门,原装设有木扇门,但今已朽毁。后室的后壁及左右两壁砌有神龛。后壁北端近墓室地面4米处,有一不规则形的盗洞,早期盗墓者由此进入室内。室内地面全用方砖铺砌。顶为卷顶,墓室高约7米。墓的“金刚墙”到后室后墙,长约19米,两配室之间宽约7米。墓室建筑高大宽敞,置身其间,不异于“地下宫殿”,和北京明十三陵中的明神宗朱翊钧定陵相比,除所用建筑材料不同和规格规模小外,形制结构基本相同。明朝建立以后,元朝统治者的残余势力逃往塞外,但是却不时南下骚扰,威胁着明朝的安全。明成祖初年,元朝残余势力虽被打垮,但蒙古的鞑靼部又兴盛起来。明成祖数次领兵出战,打败鞑靼,但蒙古的另一部瓦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