禹会遗址年代的初步分析.PDF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禹会遗址年代的初步分析

禹会遗址年代的初步分析 陈 杰 禹会遗址因位于安徽省蚌埠市西郊禹会村而命名。在“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第二阶 段”的实施中,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把禹会遗址列为子课题之一,希冀通过禹会 遗址的发掘和研究,揭示出淮河流域文明起源和发展的轨迹。经过2006年的初步钻探和 2007~2011年的五次较大规模的发掘,禹会遗址发现了大型的祭祀台基等遗迹,发掘获 得了重要收获。 禹会遗址背靠涂山,地名又与《汉书》所记载“禹会诸侯于涂山”的传说相符,所以 从发掘之始,禹会遗址一直被认为是探索大禹遗迹的重要史前遗址。根据近年来的考古 发掘,发掘者通过对出土的陶器等特征的分析,认为禹会遗址是淮河中游一处单纯的新 石器时代晚期文化遗存,其文化面貌带有龙山文化晚期的普遍特征。这一判断正好与文 献传说中所谓的大禹时代基本相吻合,因此,很多人直接把禹会遗址解读为“禹墟”。 这是否符合考古的实际情况呢?笔者认为,确定禹会遗址是否为“禹墟”,关键问题是 判定遗址的年代,因此本文拟根据禹会遗址目前公布的发掘材料,对禹会遗址的年代进 行初步分析,请方家指正[1] 。 目前,禹会遗址公布的考古材料基本以考古简讯为主,发掘者主要重点在于介绍发 现的祭祀台基、祭祀坑、祭祀沟、建筑遗迹等。在有限的材料中,发掘者也选择了重要 遗迹出土遗物进行了介绍,特别是发表了祭祀沟JSG和祭祀坑H2两个遗迹的材料,为我 们进一步探讨禹会遗址的年代提供了重要的资料依据[2] 。 根据目前公布的资料,禹会遗址的陶器以夹砂红褐陶为主,其次为泥质红陶、灰 陶、灰褐陶和夹砂白陶,陶器以素面较多,可辨认的有绳纹、弦纹、波浪纹、篮纹等, 可复原的器形主要有鼎、盘、盆、甑、壶、假腹簋、长颈壶、圈足壶、盉 、罐、缸、 钵、器盖等。根据JSG和H2两个遗迹的遗物特征,我们可以发现禹会遗址的文化因素组 成十分复杂。发掘者已经指出禹会遗址与海岱地区龙山文化、江淮地区南京牛头岗遗 址、长江三角洲地区广富林遗址、钱山漾遗址以及长江中游石家河文化存在着千丝万缕 的联系。禹会遗址与周边地区之间的紧密联系,为在较大的时空背景下探讨禹会遗址的 年代提供了可供对比的资料。由于限于篇幅,本文不拟就每一类器形都进行详细的对比 研究,仅就典型的、具有时代特性的器物进行简要比较,以推断出禹会遗址在中国新石 器时代文化谱系中的年代定位。 1.禹会遗址与海岱地区龙山文化的比较 作者:陈杰,上海博物馆考古部研究员。研究方向:先秦考古。 上海市人民大道201号,200002。 禹会遗址年代的初步分析 15 海岱地区位于黄河下游,是龙山时代文化谱系研究较为深入的地区。从1928年吴金 鼎先生发现城子崖龙山文化遗址以来,关于该地区龙山文化的研究也日益深入。大量田 野考古发掘工作,为龙山文化研究的繁荣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根据研究,海岱龙山文化 系由大汶口文化发展而来,关于海岱龙山文化分期虽然不同学者有着不同的方案,但是 对于器形的演变关系的认识大致相同。在各类分期方案中以栾丰实先生的分期方案较为 详尽。他根据典型陶器的演化关系,把山东龙山文化划分为六期10段,各期之间基本不 存在缺环。同时,栾丰实认为在海岱地区龙山文化发展过程中以第三、四期之间的变化 较大,因此他又将山东龙山文化合并成两个大的阶段,即前三期为早期阶段,后三期为 晚期阶段。根据碳十四测年数据,一般认为海岱龙山文化的绝对年代在距今4600~4000 年之间,早、晚期阶段的分界,约在距今4300年前后[3] 。 禹会遗址受到了海岱地区龙山文化的重要影响,禹会遗址的许多器形和装饰风格都 与后者有着密切的关系,其中较为典型的有鬼脸式足鼎和陶鬶(图1)。 禹会遗址鬼脸足鼎可复原的仅见2件盆形鼎,虽然弧腹、圜底的造型与海岱地区的盆 形鼎略有差异,但是其附加鸡冠耳或环状扳手鋬手的装饰风格却在海岱地区龙山文化早 期阶段广泛存在。此外,发掘显示禹会遗址虽然鼎以侧装三角形足为主,但是共出的鬼 脸足也有一定的数量。鬼脸足是山东龙山文化重要的鼎足之一,有的学者称之为“鸟首 形足”,它主要流行于海岱地区龙山文化的早期阶段,比如在栾丰实的分期研究中,就 认为鸟首形足主要流行于龙山文化的偏早阶段,如果进行细化,大致相当于其分期方案 中的第3~7段。以山东潍坊姚官庄遗址为例,其主要遗存的年代大致相当于海岱

文档评论(0)

l215322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