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捷《虞美人·听雨》赏析、练习题及答案.pdfVIP

蒋捷《虞美人·听雨》赏析、练习题及答案.pdf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蒋捷《虞美人·听雨》赏析、练习题及答案

诗言志 词抒情 一、诗文 《虞美人》 —— 〔宋〕蒋捷① 少年听雨歌楼上 ,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 ,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 而今听雨僧庐下 ,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 ,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二、注释 ①蒋捷 ,字胜欲 ,生活在宋、元换代之际 ,一生饱经战乱。宋咸淳十年(1274)进士 ,几 年后宋亡 ,不仕。 此词从 “听雨”这一独特视角 ,表现了少年、壮年、晚年三个人生阶段的不同境遇、不 同况味的不同感受。作者通过时空的跳跃 ,依次推出了三幅 “听雨”的画面 ,而将一生的悲 欢歌哭渗透其中。 三、作者简介 蒋捷(约 1245-1305后) ,南宋词人 ,宋末元初阳羡(今江苏宜兴)人。先世为宜兴巨族 , 咸淳十年(1274)进士。南宋亡 ,深怀亡国之痛 ,隐居不仕 ,人称 “竹山先生”、“樱桃进士”, 其气节为时人所重。长于词 ,与周密、王沂孙、张炎并称 “宋末四大家”。其词多抒发故国 第 1 页 共 5 页 诗言志 词抒情 之思、山河之恸 、风格多样 ,而以悲凉清俊、萧寥疏爽为主。尤以造语奇巧之作 ,在宋季 词坛上独标一格 ,有 《竹山词》1卷 ,收入毛晋 《宋六十名家词》本、 《疆村丛书》本;又 《竹山词》2卷 ,收入涉园景宋元明词续刊本。 四、赏析 【赏析一】 《虞美人.听雨》是宋词中运用时空表现的艺术手法高度简练而又概括着人生道路的接 触名篇之一。 三幅图画 :温软香艳的 “歌楼夜雨图” ,凄风苦雨的 “江舟秋霖图” ,孤独枯寂的 “僧 庐听雨图”。三幅画卷组成了少年风流、壮年飘零、晚年孤寂的特定的人生长卷从而透现了 社会从相对安定到动荡离乱、劫后荒凉的演变过程。 三种境界(人生的三个阶段)的心态 ,在表现过程中是渐渐浓化的。少年听雨歌楼时 ,只 以 “红烛昏罗帐”写尽温馨、欢怡、缠绵的情怀 ,是一个无忧无虑的年月。一个 “昏”字在 朦胧色彩中没有暗淡昏沉的气氛 ,倒是显得红烛高烧 ,罗帐春暖 ,甜蜜之极。壮年听雨在客 舟了。用江阔、云低、断雁(孤雁)、西风四个意象渲染气氛 ,强调着风雨飘摇中流亡江海的 悲凉心境。 作者在结构安排上以上片写少年与壮年生涯 ,纯以形象 ,不着议论 ,下片单写 “而今” 听雨 ,夹叙夹议。用 “鬓已星星也”电明 “而今”年岁 ,而 “星星”之鬓 ,暗示愁苦满怀。 重心是 “悲欢离合总无情”,是议论也是对自己一生经历、更是对人生的认识。 “一任阶前 , 点滴到天明” ,是意味极深的内心独白 :算了 ,既然命运无情 ,那就听任一夜滴雨到天明吧 (少年以欢愉心情听雨 ,壮年以慨然心情听雨 ,现今没心思听 ,也不想听)。 听雨可以有两种境界 ,一种是雅趣盎然的赏心乐事 ,一种是惆怅莫名的悲苦 ,雨声淅沥 , 更增愁思。少年听雨是前者 ,壮年、 “而今”是后者 ,而 “而今”的程度更深。 “一任”实 第 2 页 共 5 页 诗言志 词抒情 在是无法听任 ,难以去怀的意思。尽管看似大彻大悟、超然出世 ,事实上依然解脱不了 ,世 事难忘——国事难忘 ,家事难忘。 【赏析二】 首句 :“少年听雨歌楼上 ,红烛昏罗帐。” 借 “歌楼”、 “红烛”、 “罗帐”等绮艳 景物组合而成 “少年听雨图”,传达出春风骀荡、欢乐甜蜜的情怀。少年时代是无忧无虑的 , 又是多情善感的。处身歌楼上 ,楼内歌声和着室外雨声 ,怎能不令人心醉神迷?明灯红烛、 昏纱罗帐 ,怎能不让人流连忘返?这灯红酒绿的欢乐时光 ,毕竟与忧愁悲苦无缘 ,正是作者 着力表现的 “少年不识愁滋味”的青春风华。 第二句 :“壮年听雨客舟中 ,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 以 “客舟”为中心场景 ,以 “江 阔”、 “云低”、 “断雁”、 “西风”等衰飒、凄凉的景象点缀 ,挥就成 “壮年听雨图” , 映现出中年在风雨飘摇中颠沛流离的坎坷遭际和悲凉心境。少年时是不会

文档评论(0)

l215322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