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1、本文档共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永和地质

第一章 地质环境条件 地质灾害的形成和发展与地质环境、自然地理条件及人类工程经济活动有着密切的关系。永和县属晋西黄土残塬丘陵沟壑区,沟壑纵横,降水集中等地质环境和自然地理条件有利于地质灾害的发生与发展。随着公路、乡村建设等人类工程活动逐年加强,由此引起的各类地质灾害日益加剧,受灾面积不断扩大,给国家和人民的生命财产造成的损失愈来预大,而且使人类赖以生存的地质环境亦遭到了一定的破坏。 1.1 气象水文 1.1.1、气象 永和县属暖温带半干旱大陆季风性气候,大陆气候特征明显,四季分明,冬长夏短,季风强盛。春季干燥多风,夏季炎热多雨,秋季凉爽宜人,冬季少雪寒冷。多年平均气温为9.5℃,一月份平均气温-10.0℃,七月份平均气温23.0℃。极端最高气温37.3℃(1987年7月3日),极端最低气温-22.6℃(1984年12月24日),无霜期为175~204天,平均为181天。多年(1953~2004)平均降水量为461.4mm。本区一年内降水分配不均,多集中在七、八、九三个月,占全年总降雨量的75%以上mm(1958年),日最大降水量为187.5mm(1981年8月15日);年最小降水量为1997年287.7mm(1965年);1985年8月8日—8月16日,全县连续降雨9天,降水量为146.7mm,为历史上降水时间连续最长时间;10分钟最大降水量为22.4mm(1991年7月28日)。多年平均蒸发量1.9mm,最大蒸发量.6mm,最小蒸发量为13.8mm。冻土深度50—75cm。 黄 河:位于县境西部,为本县与陕西省延川、延长两县的天然界河。北由石楼县南割毡流入本县南庄乡前北头湾,经咀头、永和关、河会里、阴德河、于家咀、佛堂至泊洋乡取材湾入大宁境。流经本县南庄、打石腰、阁底、交口4个乡、15个行政村、37个自然村,全长68km。境内落差52.7m,河床最宽处0.1万余m,最窄处100余m。河槽窄,水流急,水面低,无灌溉之利。境内流入黄河的一级支流有35条,流域面积1158.7 km2。较大渡口有永和关、阴德河、铁罗关等处。 芝 河:发源于县城东北20km的坡头乡李家崖村后。自东北向西南流经坡头乡、芝河镇、交口等3乡镇后注入黄河,全长62km。流域面积976km2,占全县总面积的80.5%。河道平均纵坡15‰,河槽多为水蚀性沟槽,基本上稳定无大变迁。平均清水流量 0.25 m3/s(县城外),年清水流量788.4万m3,洪水流量374.1万m3,总流量1162.5 m3,输沙量99.5万t。 桑壁河:发源于茶布山东南侧辛庄村(桑壁镇)后。流经桑壁镇,中途纳罗泥沟水、岔上沟水、寺河沟水、下均沟水、李原沟水,于交口乡汇入芝河后流入黄河。全长28km,清水流量0.05m3/s。 峪里河:发源于大宁县清仙圪岭后沟,自冯家山(交口乡)进入本县。流经郝家山、峪里、庄头、王家原、崔家原、南楼等村,沿大宁、永和两县边界,在坡沙村西取材湾入黄河。全长23km,清水流量0.025m3/s。 1.2 地形地貌 永和县属晋西黄土残塬丘陵沟壑区,东北高西南低。最高点为茶布山主峰(在桑壁镇境内),海拔1524m;最低点为芝河入黄河口取材湾,海拔511.9m,高差1009.1m,沟壑纵横,梁峁交错,植被稀疏,呈支离破碎之状。三大山系布满全境,成“川”字形排列,基本为东北、西南走向,自东南向西北分别为狗头山—楼山—钟楼山,茶布山—双锁山—棋盘山,四十里山—马得脑山—阁山。芝河从境东北斜流向西南,注入黄河,把全境分为两个大三角形。境内有0.25余万条沟谷,其中2.5km以上的主沟209条,1.5—2.5km的支沟317条,1.5km以下的毛沟0.2万条。植被覆盖率低,水土流失严重,侵蚀模数为0.5—1万t/ km2。 全县大体分为残塬沟壑区、丘陵沟壑区、梁峁沟壑区三类地形。 残塬沟壑区:包括桑壁、交口、阁底等3个乡镇部分地区。茶布山、双锁山、楼山、阁山屏立于西、北、南三面,东南、西南部原较大。其中署益塬最大,面积约4.66km2(0.7万亩),阁底塬约3.33km2(0.5万亩),西庄塬约2.0km2(0.3万亩),塬较平缓,一般在5°左右。这些塬与侵蚀沟形成的沟坡界限分明,沟坡陡峭,沟底多下切为“V”形,深达数十米至100m以上。水土流失造成土体崩塌、串穴、切沟,使塬面逐渐缩小。 丘陵沟壑区:包括芝河沿岸的坡头、芝河、交口等3个乡镇。其塬面多呈长条状,部分地区中断为“崾 ”状,两侧伸出不少支梁,宛如蜈蚣。侵蚀沟多已切至基岩以下。 梁峁沟壑区:包括南庄、打石崾2乡与阁底、交口等2个乡沿黄河部分地区。地形大多以馒头形的峁与顶部较平缓的山梁相连,坡面上缓中陡下急,侵蚀沟多深而窄,大河床均切至基岩以下。由于农田集中,植被少,坡度陡,且大多为麦田,雨季暴

文档评论(0)

ranfand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