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液细胞形态学检查标准操作程序.doc

  1. 1、本文档共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血液细胞形态学检查标准操作程序

血液细胞形态学检查标准操作程序 目的:指导血液细胞形态学的检查。 该SOP变动程序:本操作程序的改变,可由任一使用本SOP的工作人员提出,并报下述人员批准:专业负责人、科主任。 具体内容 原理:将血液制成细胞分布均匀的薄膜涂片,用瑞氏—吉姆萨复合染料染色后,在光学显微镜下油镜观察各类细胞的形态特征及数量变化,对血液系统及某些感染疾病有辅助诊断及疗效观察等意义。 标本要求: 采血后推制厚薄适宜的血膜片,血膜应呈舌状,头、体、尾清晰可分。 推好的血膜应在空气中晃动,以促使其快干,以免细胞变形缩小。 试剂准备:瑞氏—吉姆萨复合染液。 仪器、器材要求:显微镜、洁净载玻片。 操作具体步骤: 染色:平置玻片于染色架上,滴加染色液3~5滴,使其迅速盖满血膜约1min后,滴加缓冲液5~10滴,轻轻摇动玻片或对准血片吹气,与染液充分混合,10~20min后用水冲去染液待干。 选择涂片细胞分布厚薄适宜、染色良好的区域在油镜下观察各类细胞的形态及数量变化。 (六)结果判断 1.红细胞:正常形态呈双凹圆盘状、无核、平均直径7.2μm,染粉红色,外周血中无有核红细胞、异常形态红细胞量小于1%。 2.白细胞:正常外周血中白细胞分为中性杆状核粒细胞占1%~5%,中性分叶核粒细胞占50%~70%,嗜酸性粒细胞占0.5%~5%,嗜碱性粒细胞占0~1%,淋巴细胞占20%~40%,单核细胞占3%~8%,无幼稚细胞。 3.血小板:正常形态呈椭圆形及不规则形,无核、胞质中有嗜苯胺蓝颗粒,直径约2~4μm,多为2μm左右,呈单个或成堆分布。 (七)干扰因素 1.涂片要新鲜,涂片自然晾干后立即进行染色,如特殊情况下,一般不超过一周,否则,细胞蛋白质变性,使染色偏碱。 2.染色时间长短除与气温有关外,也与细胞增生情况、各批染液的性能有关,故要求将染色中的涂片在显微镜下观察,待颗粒清楚、核浆分明,着色满意后才终止染色,冲洗晾干待检。 3.染色过深得涂片可用瑞氏染液滴加于涂片上,马上冲洗;染色过浅可重染,先加缓冲液再加染色液,混合后复染到需要的深度。 (八)临床意义 (一)红细胞分布异常 1.红细胞分布异常:红细胞呈缗钱状分布,见于多发性骨髓瘤、巨球蛋白血症、高纤维蛋白原血症等,红细胞聚集成堆见于冷凝集素血症。 2.红细胞大小及染色异常 a.低色素性小红细胞增多:见于缺铁性贫血、海洋性贫血、骨髓增生异常综合症等。 b.正色素性或高色素性大红细胞增多,见于巨幼细胞性贫血、抗核酸代谢药物等影响。 3.异性红细胞 a.球形红细胞增多:见于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常大于25%)、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等。 b.椭圆形红细胞增多:见于遗传性椭圆形红细胞增多症(常大于25%)、巨幼细胞性贫血等。 c.口形红细胞增多:见于遗传性口形红细胞增多症、弥漫性血管内凝血、酒精中毒等。 d.靶形红细胞增多:见于海洋性贫血、某些血红蛋白病、脾切除术后等。 e.镰形红细胞增多:主见于镰状红细胞型贫血。 f.红细胞形态不整:如三角形、泪滴形、盔形、新月形、尾形、星形、棘形等,畸形红细胞增多主见于弥漫性血管内凝血及严重巨幼细胞性贫血等。 4.红细胞内异常结构出现 a.嗜碱性点彩红细胞增多:见于重金属中毒及较严重的增生性贫血。 b.染色质小体(Howell_Jolly小体):常见于巨幼细胞性贫血、溶血性贫血、脾切除术后等。 c.卡波环(Cabot环):常见于巨幼细胞性贫血、溶血性贫血等。 5.有核红细胞增多:正常人外周血一般无有核红细胞,在溶血性贫血、白血病、骨髓转移癌、骨髓外造血症等外周血中可见数量不等的幼红细胞增多。 (二)白细胞形态异常 1、中性粒细胞形态异常 (1)大小不均:见于一些病程较长的化脓性质症 (2)中毒颗粒:见于较严重的化脓菌感染及大面积烧伤等。 (3)空泡变性:常见于严重感染,特别是败血症时易见。 (4)Dohle小体:见于严重感染。 (5)核变性:包括核固缩、溶解、破碎等,见于严重感染。 (6)核左移:即外周血中杆状核粒细胞增多,严重者出现晚幼粒、中幼粒甚至早幼粒细胞增多,常见于急性化脓性感染、急性中毒、急性溶血反应等。 (7)核右移:正常人外周血中性粒细胞以分三叶为主,若分五叶者大于3%称为核右移,主要见于巨幼细胞贫血及抗核酸代谢药物治疗时。

文档评论(0)

hhuiws1482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5024214302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