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与19世纪上叶的中国市场是(二).docVIP

  1. 1、本文档共2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18与19世纪上叶的中国市场是(二)

18与19世纪上叶的中国市场(二) 四、商 税 清代商税包括盐课、榷关(常关)税和地方商税,简如表十六。 表十六 商 税 单位:万两 年 份 —|盐 课|榷关税|地方商税 顺治九|1652|212|100| 康熙二十四|1685|388|122*|47 雍正二|1724|387|135**|52 乾隆十八|1753|701|459|91论文联盟www.LWLM.com编辑。 嘉庆十七|1812|580|481|93 * 1686年,* * 1725年。 许檀、经君健《清代前期商税问题新探》、《 中国 经济 史研究》1990年第2期。 盐课之主体引课征自流通过程,但属专卖性质,量甚巨增长亦快,而与 市场 兴衰无甚关系。如康熙“计丁加引”,增课数十万两,乃为平三藩军费。雍正、乾隆增课多用颁“余引”方式,虽与 人口 增长有关,但常造成盐滞销,非尽市场需求。嘉庆、道光则更多采取盐斤加价办法,更多出于 财政 考虑。1841(道光二十一)年盐课收入达747.6万两[1] ,而此时正市场不景气,盐商“消乏”,已如第一节所述。因而,不能从盐课变动考察市场。表十六所列地方商税系许檀、经君健从“杂赋”中辑出之属于流通税部分,即各种商品税和市集落地税,以及与集市贸易关系密切之牙税,牙贴税。尚有少量不属于流通税之地方商税如契税、典当税等不包括在内。表见这项地方商税直到嘉庆都是增长的,可以反映地方市场特别是市镇、集墟贸易的发展。但其增长速度甚小,1685—1812年百多年间增长不到一倍,必远落后于市场的扩大;此中原因,尚待研究。或者,税有定额、漏报溢额和胥吏贪污有以致之。 无论就经济发展或市场整合来说,更重要的是长途贩运贸易;这项贸易的兴衰可从榷关 税收 中得到线索。兹将榷关总税收和四大榷关税收简况列入表十七和表十八。原来清财政收入并无标准 统计 ,表十七中1753年数字与表十六不同,乃取舍之故,详见注[2] 。 表十七 榷关税收 单位:万两 1652|100|《清史稿》卷125食货志|1789|328|《钦定户部则例》卷55 1686|122|康熙《大清会典》卷34|1795|846|昭槤《啸亭杂录》卷4 1725|135|雍正《大清会典》卷52|1812|481|表十六 1735|300|《钦定户部则例》卷55|1831|430|《钦定户部则例》卷39 1753|432|《皇朝掌故汇编》卷14|1845|551|王庆云《石渠余记》卷6 1766|540|乾隆《大清会典则例》|1849|470|同 上 表十八 四大榷关税收 单位:万两 淮 安 关 —|浒 墅 关 —|九 江 关 —|粤 海 关 康熙正额|15.1|康熙正额|16.9|康熙正额|15.4|康熙正额|4.0 1725|8.4|1727|35.3|1731|25.2|1727|9.1 1736|48.4|1738|38.2|1739|35.2|1742|31.0 1753|32.5|1753|49.5|1753|35.4|1753|51.5 1773|55.7|1764|54.2|1776|66.2|1765|60.0 1818|44.1|1791|58.3|1801|53.9|1804|164.2 1828|30.2|1818|42.7|1820|58.4|1812|137.5 1831|32.4|1831|39.1|1829|60.0|1831|146.2 吴建雍《清前期榷关及其 管理 制度》,《中国史研究》1984年第1期,惟各关1753年,淮安关1725年、粤海关1765—1831年均据其他资料补充。 榷关税理论上按值计征3%左右,实际是按斤、匹、包、件等征银若干。据许檀、经君健最新研究,此项税额有时依市价调整,但只占很小部分,绝大多数商品的税额数十年乃至百余年未曾变动,故实际税负会因物价上升而减轻。法定附加税主要是加一火耗,其他为数甚小,并因时有裁革减免措施,部分被抵消。[3] 至于非法之私征与勒索,无法计量,不过这虽增加商人负担,却不影响关税收入所代表的商品量。 顺治时有19个榷关,主要沿明万历之制。这时物价高,实际税负颇低,商运活跃。表十七见1652年税收100万两,较明万历二十五(1597)年八大关之40余万两高150%,这完全是可能的,反映市场兴盛。 康熙增设11个关,包括四川二关及江浙闽粤四海关。1686(康熙二十五)年定户部24关,工部5关之制,以后无大变动(雍正、乾隆仅增广西、蒙古4关)。这年关税收入122万两,较顺治仅增22%。1749(乾隆十四)年有上谕称:“当康熙年间,关差各有专员,恣意侵蚀,不但无盈余,并不敷正额”。[4] 此时尚未实行养廉制,恣意侵蚀不可免,但不敷正额主要还是因为康熙市场不景气,

文档评论(0)

ahuihuang1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