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我国乡村居民居住方式的历是史变迁
我国乡村居民居住方式的历史变迁
论文联盟www.LWLM.com编辑。六口之家占14.38%,七口之家占6.86%,八口之家占3.4%.这种家庭结构的变化,无疑使村民居住日益分散,单家独院的数量日益增多。[2]
3农民在市郊购房、城镇建房的数量日渐增多。实行改革开放以后,由于经商的需要,加之城乡差别依然存在,全国各地均有部分农民在城镇建房定居。以上海市郊奉贤县为例,据 统计 ,至1996年底,该县登记在册的外流人员28554人,购买 农村 私房的有609户,暂居 人口 1786人,占全县外来流动人口的67%,其中购买农民两层楼的518户、平房91户,总 建筑 面积84609平方米,房价824.5万元。这些外来购房户中,来自浙江的366户,安徽的126户,江苏的89户,还有的来自四川、江西、山东、河南、宁夏、吉林等地。其中从事务农的656人,务工的358人,经商的55人,种、养殖业的53人,服务业的35人,其他629人。关于购房时间,1990年前外来人员购买农村私房的只有5户,1996年达到609户,年增幅60%以上。关于分布情况,涉及奉贤县21镇200多个 行政 村,其中江海、庄行、青村三镇就有344户,占全县购房数的56%.[3]
4一些富村或乡镇企业对一些弱村或穷村进行兼并。村庄兼并现象始于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的山东省,目前正从我国东部发达的沿海地区逐步向中西部地区推进。这种现象出现和发展的主要原因在于:一是乡镇企业的快速发展,一些富村和强企业不满足自己的发展空间,有继续扩张和膨胀的需要;二是 市场 经济 发展对资源流动与重组提出的新需求;三是村与村之间贫富差距的扩大及政府探索扶贫开发的新路子;等等。
概括山东省的村庄兼并形式主要为:一是扩张式兼并,即主要是指一些经济强村或企业出于扩大规模、加快发展的需要而兼并弱村、穷村。如龙口市的经济强村前宋村,从1994年10月开始,先后对与之相邻的西马村、达沟村、后隋村3个弱村、穷村进行了兼并。二是扶贫式兼并,即主要是指有组织地将一些地处边远山区、生产生活条件恶劣、脱贫致富无望的弱村、小村合并到城市郊区或本乡镇的富村、大村,整村或部分人口迁户转移。如博山区山头镇河北北村是一个城郊乡镇 工业 发达的富裕村,1994年7月,经区委、区政府的协调,兼并了距该村50公里的山区穷村———李家乡的东白石村, 投资 60多万元建起了30多套新房,使东白石村的33户人家、近百口人一次性全部搬迁下来,并入河北北村。截止到2000年初,与博山地区条件类似的淄川区已利用这种扶贫式兼并将3万多山区人口转移到城区近郊。三是联合式兼并,这是一种渐进性的村庄兼并形式。主要是在村与村之间原有社区组织和 管理 体制 暂时不变的条件下,在经济发展和村落建设上采取 合同 契约或其他方式进行合作,使自然人口逐渐向中心村或企业驻地集中,使自然村走向萎缩。如莱州市神堂镇丁家村,靠发展乡镇企业致富,成立了宏祥集团公司,为进一步扩张发展,他们与邻近的贾家村等15个村联合,使人口和土地逐渐集中,集团规模不断扩大。到1995年,丁家村人口已由过去的600余人发展到3500多人,人均收入达到4600元,产值完成8.8亿元,建成了36平方公里的工业园区。[4]
村庄兼并的出现,对于我们正确认识中国在现代化进程中从 农业 社会 向工业社会、从乡村社会到城市社会、从传统的自然经济社会向现代化商品经济社会的转型,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5室内家具由传统式向新式、现代组合式发展。在20世纪70年代以前,中国农村室内陈设大多是传统式家具。以河南农村为例,室内的陈设中心部位均在堂屋(即主房)的正中一间,也叫明间。其陈设形成了一套基本相同的模式,一般都是靠后墙正中放一条几,长约6尺,宽1尺~2尺,比桌子稍高,条几的正中下放大方桌,即八仙桌,桌子两边摆放两把太师椅或圈椅。即便是特别贫困人家置办不起正规的条几和方桌的,也要朝后墙用土坯垒个条几,外用泥抹平整,前面放张单桌。在卧室内则是以床为主,一般农家的床是没有顶、柱的木床。而在豫北、豫西的山区则大多用的是炕,炕一般都依后墙或侧墙而垒,炕壁留炕洞供放物品,炕边置一根圆木当炕沿,两炕之间靠墙根设一火台,供冬季取暖及做饭之用。当时农家常用的家具,一般还都是木制油漆的“皮箱”,以存衣服、被褥等。少数富裕家庭以及多数新婚青年开始使用大立柜。除部分大家具外,一般各家都有约一尺半高的吃饭桌,并配有小矮凳。在豫北的博爱、淇县与豫南的信阳等地,竹制的躺椅则是民间常用的卧具。室内照明不少地方仍旧使用的是 历史 悠久的油灯。做饭、取暖大部分地区主要还是靠烧柴,其燃料在平原地区通常是农作物的秸秆、玉米芯及树枝等,在山区主要是用木柴。
改革开放以后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