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信与隐忧互联网时代新闻从业者的自我形象认知.PDF

自信与隐忧互联网时代新闻从业者的自我形象认知.PDF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自信与隐忧互联网时代新闻从业者的自我形象认知.PDF

China Media Report Overseas, 7(3), 2011, Wang, Cognition of Journalists’ Self-images in Internet Era 自信与隐忧:互联网时代新闻从业者的自我形象认知 1 王辰瑶 北京大学 内容摘要: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体”,给新闻行业带来了似乎是有史以来最严峻的冲击。这一挑战 不仅是对报刊广电等所谓“旧”媒介形态的警告,而且始终伴随着对新闻业赖以生存的实践传统的怀疑 和挑战。1994 年,当中国包括媒体记者在内的绝大多数人尚不知“互联网”为何物的时候,最早关注 互联网与新闻传播业之关系的学者即作出了——现存媒体将化为乌有和专业新闻工作者将化为“泡沫” ——这样两个惊人的判断。本文关注互联网时代新闻从业者的自我形象认知,并尝试给出自己的看法。 [China Media Report Overseas. 2011; 7(3): 43-47] 关键词:互联网,记者,自我形象 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体”,给新闻行业带来了似乎是有史以来最严峻的冲击。这一挑战不仅是 对报刊广电等所谓“旧”媒介形态的警告,而且始终伴随着对新闻业赖以生存的实践传统的怀疑和挑战。 1994年,当中国包括媒体记者在内的绝大多数人尚不知“互联网”为何物的时候,最早关注互联网与新 闻传播业之关系的学者即作出了——现存媒体将化为乌有和专业新闻工作者将化为“泡沫”——这样两 个惊人的判断。2尽管此后近二十年的新闻实践并没有验证这个预言,但人们对于传统新闻业的担忧, 如“报业消亡论”、“新闻媒体的衰落”等,从未曾中断。然而,真正身处网络时代的新闻从业者们的 真实心态却鲜有人关注。这一群体如何看待当下的新闻实践和新媒体的挑战?他们是否仍旧对新闻业传 统抱有信心?事实上,如果不去认真聆听这些普通新闻工作者的声音,就很难给网络时代新闻生产何去 何从的问题描绘出真实的图景。 从这一关注视角出发,2009年12月-2010年1月,研究者对18位新闻从业者进行了深度访谈3 。这些 从业者,在传统媒体工作的有13人(其中在报纸和通讯社工作的9人,在电视台工作的4人),在网络媒 体工作的5人;男性新闻工作者11人,女性新闻工作者7人;他们中既有实习记者和工作两三年的年轻记 者,也有获过多种新闻奖项、从业十几年乃至几十年的资深新闻工作者。虽然质性研究并不着意于研究 对象数量上的代表性,但本次深访对象的构成还是比较均衡地反映了网络时代新闻从业者的“样貌”。 而研究最重要的发现是:当外界对新闻业的明天忧心忡忡的时候,新闻生产领域内部的声音则比想象中 要自信得多。 首先,新闻记者较为普遍地认为:是传统新闻业为网络空间提供了大量信息而非相反。深访的好处 之一是可以在不断地追问中厘清受访者的真正意思。比如接受访问的四位电视从业者都提到选题来源的 一个重要途径是“上网查”,其中一位说:“我的选题三分之一来自网络,在做的过程中和网络发生关 系的有一多半,和网络一点关系没有的很少了”。但是仔细分析却不难发现,传统新闻工作者习惯性的 说法“上网查”,其实最主要的意思仍是:通过网络寻找其他传统媒体报道的新闻。如一位知名人物访 谈节目的编导说:“搜集资料首先就是上网查,搜索引擎,百度。会发现某些传统媒体已经报道,那就 要和它们的记者联系,再从他们那里获取信息”。一些电视消息类的节目也需要通过“上网查”来确定 自己是否真的为“首发”。如一位曾在香港TVB 电视台新闻部实习过的记者介绍说,TVB 的新闻编辑很 注意通过网络检索其他媒体的报道,他们的观念是“我要知道什么是新的,就必须知道什么是旧的,所 以必须要检索”。从这个意义上讲,与其说电视新闻从业者依赖的是网络,不如说是仍是其他的传统媒 1 [作者简介] 王辰瑶,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博士 2 朱光烈, 《我们将化为“泡沫”——信息高速公路将给传播业带来什么?》, 《北京广播学院学报》,1994 年第2期。 3 本调查为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互联网等新媒体对社会舆论的影响与利用研究(项 目批准号07JZD0037 )的成果之一,由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接受过培训的09级硕士生担任访员。 43 editor@ Chin

文档评论(0)

tangtianxu1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