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道德偶像与法治崇拜
道德偶像与法治崇拜
道德偶像与法治崇拜
白墨
”崇拜”总是与”偶像”联系在一起”。”崇拜”的起初是朦胧的,只有当”偶像”成为崇拜的客体时,”崇拜”的意义才逐渐清晰起来。如果说”崇拜”的对象是人们的意志塑造的一个空间的话,那么”偶像”的出现,则使这个空间脱离了人的意志的支配。这意味着人类从此成为被支配者。而成为被支配者的人类恰恰在这里得到了解脱。人类把生命历程中无法解脱的痛苦交給了这个虚拟的空间,并且匍匐在它的脚下。这个空间产生了一种规定性,用以规范人类的行为。而这种规定性实际上来源人类自己的意志。”崇拜”既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也产生了消极的影响。消极的影响不言而喻,正如尼采所说,人类将自我救赎的重任交给了一个虚无缥缈的空间,终将导致人类自身的颓废、堕落,甚至主体灭失。然而尼采的学说也无法否认,”崇拜”产生了一种独立于人类之外的”神圣”。它同时使人类产生了一种理念:匍匐于”神圣”之下的人类整体的平等。这种平等的理念使个体无法凌驾于他人之上。
《周易》中《观》的卦象是坤下巽上。坤为地,巽为风,卦象的显示是风临大地。我们可以想象,风润四野便若德泽万物。可见,这一卦阐述的是德治天下,教化万民的道理 。《观》卦中始终都在阐论”观”。包括”自观”与”他观”。”自观”以律已,”他观”以化民。没有偶像崇拜的国度,必须依靠道德来塑造一种”准偶像”,以为万众之楷模。这种”准偶像”被称之为”君子”,并且用它来指代君临天下的统治者。《观》云:”盥而不荐,有孚颙若”是形容净手以备祭祀之时的谨慎、虔诚、严肃。以此阐论治者化民,必须始终保持谨慎、虔诚、严肃的态度。通过”自观”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使君子的行为无失无误,中规中矩则进退皆可。即”观我生,君子无咎”、”观我生,进退”。又通过 “他观”成为万民效法的榜样,使佐君者诚心以辅,使万民诚敬以向,才不会动摇”君子”的地位。即”观国之光,利用宾于王”、”观其生,君子无咎”。
”准偶像”的产生,形成了一种类似于偶像崇拜所产生的外在规范。然而”准偶像”却依然无法超脱于人。他毕竟不是神,是由人塑造而成的”道德偶像”。他虽是人,却可以拥有超越于人的地位。与偶像崇拜不同的是,”道德偶像”的出现使人的整体的普遍平等理念遭到了破坏,从而出现了人与人之间的等级差别。与《观》互为综卦的是《临》。《临》的卦象是兑下坤上。即大地在上而水泽在下。卦象显示的是一种居高临下的姿态。因此《临》云:”元、亨、利、贞。至于八月凶”尽管临天下以化万民能够通达畅顺,但”临”毕竟居高临下,盛气凌人,盛极必衰。故”至于八月凶”。或许这时统治者会想到一个切实有效的方法:”豶豕之牙,吉。”阉割之后,猪牙便不再凶狠。诚然,居高临下的统治者完全有能力”以暴驯民”,这不是比教化简单有效得多么?
两种崇拜之中,前者以”偶像”即”神”为对象,后者则以”准偶像”即道德君主为对象。前者的对象是一个物外的空间,具备了超越时空的万能的意义。而后者的对象则存在于现实之中,它只具备与世人的一切同一性却凌驾于世人之上。因而前者的治世之道是”君权神授”而后者则是”内圣外王”。
”内圣外王”把君主的行为规制交给了君主自己,把社会秩序与正义寄托于君主的个人道德。这意味着人们只能以道德去要求君主。”德治”的”内圣外王”成为中国传统知识分子津津乐道梦寐以求的完美的治国之道,而作为这种治国方式的保障机制的道德恰恰是最软弱无力、最不具任何强治力的。以道德来要求君主,无异于与虎谋皮。
历史上较为典型的”德治”与”法治”之争有春秋战国时期的儒法之争,还有希腊的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之争。
儒法两家争论的焦点是:以德、礼治国还是以刑(即法)治国。儒家认为应由具有高尚道德的圣君贤人,通过道德教化来对国家进行治理。孔子说:”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又说”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quot;法家则主张应由掌握国家权力的人通过强制性的刑律来治理。认为:”圣人之治国,不恃人之为吾善,而用其不得为非也”因而应当”不务德而务法”。诚然,中国法家所言的”法治”并非我们现在所言的法治。
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的争论点则是:”一人治”还是”多人治”。柏拉图认为除非哲学家为王(即哲人王),否则人类将永远生活于深渊之中。而法律是不需要的,因为作为哲人王的”优秀的人”不需要什么规则。如果需要,大智慧的哲人王自己就能够发现。柏拉图说,法律只是死的规则。它就象一个愚蠢的医生,不顾病人的病情而机械地给药。亚里士多德则认为法制由公共意志而形成,因而法治事实是多人之治。多人之治必优于一人之治。他说:”与其寄托一人,毋宁交给众人”。在政治上,亚里士多德将法治和民主共和直接联系起来。
一目了然,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的争论是”人治”与”法治”孰优孰劣,而儒法两家之争却仅仅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