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岩石塑性应变梯度与Ⅱ类岩石变形行为研究.pdf
第2l卷 第4期 岩 土 工 程 学 报 Vd 21 No.4
1999年 7月 a1iI se Jotnnal of G∞ : al B1g 眦eliI喀 July, 1999
岩石塑性应变梯度与Ⅱ类岩石变形行为研究
The study of plastic strain gradient and class II behavior of rock 了 c 上
I ; ,
≈7 f一 宁工程 妻云皇j再 一 请华 篓 一 工程兵 鬈
文 摘 提出了岩石塑性变形的应变梯度理论,并采用该理论解释了岩石力学界长期争论的关于lI类岩石变形行为是否存在的
问题。文中证明Ⅱ类岩石变形行为是有条件存在的,只要岩石试件的长度 ,弹性模量E,峰值后降模量 及岩石内部长度1满足
l一2 (1 E i10就会出现Ⅱ类变形行为,并分析了Ⅱ类岩石变形行为发生的影响因素。
,
关键词 岩石.塑性应变梯度,Ⅱ类变形曲线
作者简介 潘一山,男,34岁,清华大学博士.现任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力学系主任,主要从事岩石力学研究工作。
Pan M XuBingye Wang M/ngyang
(1ja∞i Teda~al TJai~,s/ty,1230~) ( ghI】a u ,l加084) (N i_lg n0 ng&d1 留巴,210007)
~ tract In崎 慨 Ⅱ州 ofpIasS~ 舯 蛐 bas b。cnput 删 theory缸 is di ∞ w 出 Ⅸ
咖 0f雌 rockof classⅡis exit.It has beenproved她 岫 existenceof岫 defermanorial behavkmrfor岫 rockof classⅡis co~idofl-
F ,
a1.thatis,when1一 ÷ 0the beha~ :咖 啦itself.The.岫u曲∞of吐lcl】eigllt mck 曲mn,吐le d咖erIdingⅡ耐山s of
rock andIhai丑 【mll即罟tll l皿 the classⅡbelmv~et has been d~cnssed
Key~ords rock,pla~c stain di咖 ,classlI behavior
行为的可能原因口 ,即试件的一部分区域被加载和破
1 引 言 坏.而试件的其余部分仍然是完好的,而且是弹性加载
Ⅱ类岩石变形行为是Wawersik和Fairhurst于1970 和卸载。Hudson只是从现象进行简单解释,但试件中
年首次提出…,他们在刚性试验机上对大理石、花岗 为什么产生非均匀破坏却不清楚。c.He et al(1990)
岩、盐岩和板岩等作了大量的单轴压缩试验后,发现岩 提出弹簧模型证明了Ⅱ类岩石行为的存在,认为破坏
石全程应力应变曲线可分成两类。如图1所示,第1 局部化是引起Ⅱ类岩石行为的原因。弹簧模型形象、
类(称ClassI)岩石超过峰值强度后,其变形过程是稳 简单,但不能反映破坏局部化区域大小对Ⅱ类岩石行
定的,可控制的,欲使试件承载能力进一步降低,必须 为的影响。王明洋等(1997)[aJ提出直杆模型,直杆模
施加外力傲功。第Ⅱ类变形行为(称aass1I)在超过 型解释了局部变形破坏区尺寸对Ⅱ类岩石行为的影
峰值强度后,即使在理想的刚性试验机上,变形破坏也 响,但对于软化区和弹性区的尺寸只是人为假设大小.
无法控制,此时岩石的破坏变形是不稳定的或是自持 因而缺乏物理根据。本文根据岩石破坏的非均匀和变
续的,如图1所示。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