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杜友谊的过度阐释.ppt

  1. 1、本文档共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李杜友谊的过度阐释

李杜友谊的过度阐释 对于李杜之间的友谊,历史上大多数人都给予了较高的历史评价:李杜之和,是中华民族历史长河中继伯牙子期之后最值得推崇的友谊典范。后人为此盛事而大感振奋,为李杜友谊贴上了千古情深友谊模范的标签,进而大肆推崇。然而,友谊厚薄是朋友间感受,而非外人感受,不能由外人感受或来往文字多少以及断章取义地截取文字来定疏挚。尤其是当今诸多学者和媒体对于李杜友谊的过度阐释,已经逐渐将李杜友谊的真实面目神话到脱离历史事实的境界。要正确合理地认识李杜友谊,还得还原当时的历史背景,从两人的相遇说起。 李杜二人相遇时,二人的人生都不算很如意,李白时年四十四岁,因不为权贵所容而被唐明皇赐金放还,而小他十一岁的杜甫则在十年前考进士不第后,就一直游历四方,正好这个时候游到了东都洛阳。这次相聚是短暂并且愉快的。 随后,他们又深入到道家圣地王屋山上的小有清虚洞,意欲寻仙修道,采取灵药。但是他们想参拜的华盖君还没成仙,就入土了,于是诗仙和诗圣不得不走回头路。在洛阳初遇正值早春三月,访仙归来却已是秋高气爽,在归途中又遇到另一位诗人高适,三人在一起,过汴州,豪饮至酣,登台浩歌,慷慨怀古,正是这次欢聚,在杜甫一生的记忆里挥之不去。其后杜甫西赴长安,李白赠诗:“飞蓬各自远,且尽手中杯”。   第二年,高适南游楚地去了,李杜又同游齐、鲁。“余亦东蒙客,怜君(李白)如弟兄。醉眠秋共被,携手日同行。”。同游时,李白曾暂到鲁沙丘城小住,有《沙丘城下寄杜甫》诗云:“思君若汶水,浩荡寄南征。”不知不觉,又到了秋天,这次却是二人分手之时,李白南下漫游,浪迹江湖,而杜甫则西上长安,营营禄仕,一个定居成了“渭北春天树”,一个漂游如“江东日暮云”(《春日忆李白》),从此之后,再未谋面。 然而须知,当时的李白,虽然已被朝廷赐还,但诗名却早已远播,正可谓“天下无人不识君”,要搁在今天,也是超女级别的人物。而杜甫在当时却还诗名未成,是无名小辈,难得不产生对才子的“偶像崇拜”情结。况且,杜甫终身郁郁不得志,其所写怀念李白的诗词难免除却借名人光环宣传自己的利益动机。除了主观因素以外,李杜友谊似乎也难以达到“腹心相照”的境界,毕竟,李白杜甫两人一生的交集甚少,政治立场也甚少一致。虽然多情的杜甫在这以后一直处于对李白的思念之中,不管流落何地都写出了刻骨铭心的诗句,但李白却步履放达、交游广泛,杜甫的名字再也没有在他的诗中出现。这种友谊中出现的巨大的不平衡,以杜甫单方面的承担作为终结。但是,友谊不是追星,它应该是双向的,是建立在彼此尊重,彼此信任,彼此关注,彼此爱护基础上的。李白的冷淡态度,或许正是说明历代人们对李杜友谊的过度阐释的有力证明。 李杜友谊的意义 历史证明,李杜伟大友谊的诞生,为更多优秀诗作的产生创造了条件,就如同浩瀚星海中两颗飞速流逝的星芒,虽然只有短暂交汇的一瞬,却在这瞬间摩擦出炽烈的火焰,点亮了无与伦比的光芒,见证了中国诗歌艺术的巅峰辉煌。 友情的建立是不容易的,而可贵的友情也只有在患难中才更可以得到体现。文人相重,末路相亲,古来少见,竟于李杜身上见之。他们二人所建立的彼此关心、爱护以及相互规劝的亲密友谊,才真正是文学家之间一种正常关系的优秀传统,直到现在还应当是我们的榜样。 总之,我们不能否定李杜友谊的卓越地位,也无法推翻时下对李杜友谊的各种解读。然而,从今人对李杜友谊的评价来看,确有一些夸张和虚浮之处,值得我们理性对待。 现在流行重新解读古人,按照今日的观念、道德标准去做评判,这本无可厚非,古人也没有反对的机会,只能任凭后人从各种角度解读。但是,无论从哪个角度,都要先树敬畏之心,不能过度阐释。超脱其时代背景,解读就可能沦为误读。 * *

文档评论(0)

shaoye348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