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凝土结构基本原理》g第09章选编.ppt

  1. 1、本文档共5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混凝土结构基本原理》g第09章选编

* 第9章 钢筋混凝土构件的变形、裂缝及耐久性 粘结应力传递长度 返回 * 第9章 钢筋混凝土构件的变形、裂缝及耐久性 一.平均裂缝宽度 根据平均裂缝宽度的定义有: 对受弯、轴心受拉、 偏心受力构件: (9-2-5) (9-2-6) 9.2.3 平均裂缝宽度 ——平均裂缝间距lm内钢筋与相应水平纤维层混凝土 伸长值之差(图9-2-3) 令: 代入式(9-2-5)得 : 返回 * 第9章 钢筋混凝土构件的变形、裂缝及耐久性 返回 * 第9章 钢筋混凝土构件的变形、裂缝及耐久性 1)受弯构件 2)轴心受拉构件 3)偏心受拉构件 4)偏心受压构件 (9-2-7) (9-2-8) (9-2-9) (9-2-10) 2、裂缝截面处的钢筋应力 * 第9章 钢筋混凝土构件的变形、裂缝及耐久性 将(式9-2-4) 、(式9-2-6)代入得: (9-2-11) (9-2-12) 2、最大裂缝宽度的计算 9.2.4 最大裂缝宽度及其验算 1、 确定最大裂缝宽度的方法 裂缝宽度是随机变量。最大裂缝宽度是具有95%保证 率的相对最大宽度→ →平均裂缝宽度乘以“扩大系数” 式中: — 为荷载准永久组合下的扩大系数 — 为荷载长期作用下的扩大系数 * 第9章 钢筋混凝土构件的变形、裂缝及耐久性 式中:deq —钢筋等效直径; —构件受力特征系数。轴心受拉取2.7 偏 心受拉取2.4,受弯和偏心受压取1.9。 《规范》规定,最大裂缝宽度应满足: (9-2-13) 若不满足要求,可减小钢筋直径,增加配筋率,加大 截面尺寸,必要时施加预应力。 4、最大裂缝宽度限值 《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给出的最大裂缝宽度限值, 详见教材附表4-2。 3、最大裂缝宽度的验算 * 第9章 钢筋混凝土构件的变形、裂缝及耐久性 § 9.3 混凝土构件的截面延性 9.3.1 延性的概念 —从屈服开始至达到最大承载能力、甚至达到后 而承载力没有显著下降期间的变形能力。 结构、构件应具有一定的延性,以保证: 能够吸收和耗散地震能量,满足抗震要求; 避免发生脆性破坏,保证生命财产安全; 在超静定结构中,具有大的变形能力以完成充分的 内力重分布。 * 第9章 钢筋混凝土构件的变形、裂缝及耐久性 (9-3-1) 9.3.2 受弯构件的截面曲率延性系数 1、 受弯构件截面曲率延性系数表达式 截面曲率延性系数: 适筋梁截面在开始屈服和达到承载力极限状态时 应力和应变的分布规律,如(图9-3-1)。 * 第9章 钢筋混凝土构件的变形、裂缝及耐久性 返回 * 第9章 钢筋混凝土构件的变形、裂缝及耐久性 2、影响截面曲率延性系数的因素 3、 提高延性的措施 混凝土极限压应变εcu 增加,延性系数 增大。 受压区高度 kh0 和 xc 减小,延性系数 增大。 使极限压应变增加或受压区高度kh0和xc减小的措施: 限制纵向受拉钢筋的配筋率,一般不宜大于2.5%, 或压区高度x (0.25~0.35)h0; 规定受压钢筋和受拉钢筋的最小比例,一般使 As’/As = 0.3~0.5; 在弯矩较大区段加密箍筋以提高εcu * 第9章 钢筋混凝土构件的变形、裂缝及耐久性 9.3.3 偏心受压构件截面曲率延性的分析 作用在偏心受压构件上的轴向压力,使得受压区高度 增加截面曲率延性系数降低。 一般轴压比 越大,截面曲率延性系数越小 为使构件截面具有一定延性,应限制轴压比。 《规范》规定:根据不同抗震等级,轴压比限值为0.7~0.9 实验表明,偏心受压构件配箍率(以配箍特征值表示 )对延性影响较大(图9-3-2) 通常采用限制轴压比取值、规定加密箍筋的部位以及其最低要求等措施保证偏心受压构件的截面延性 * 第9章 钢筋混凝土构件的变形、裂缝及耐久性 返回 * 第9章 钢筋混凝土构件的变形、裂缝及耐久性 9.4.1 耐久性的概念与主要影响因素 1、 混凝土结构的耐久性 —在设计使用年限内,在正常维护下,不需要进行大修就可满足正常使用和安全功能的能力 我国规定的设计使用年限:50年和100年。 对耐久性进行设计,主要是针对影响耐久性的主 要因素提出对策的概念设计。

文档评论(0)

jiayou10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8133070117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