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华洋义赈救灾总会的“建设救灾”思想与实践.docVIP

中国华洋义赈救灾总会的“建设救灾”思想与实践.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中国华洋义赈救灾总会的“建设救灾”思想与实践.doc

中国华洋义赈救灾总会的“建设救灾”思想与实践   中国华洋义赈救灾总会(简称华洋义赈会)是一个由中外人士组成的、以赈济自然灾害为宗旨的国际性慈善组织。其前身为1920年为赈济华北旱灾而成立的北京国际统一救灾总会,1921年11月,上海、山东、天津等地的华洋义赈会联合组织成立。1941年底日军占领上海租界后,其活动被迫中止,1945年9月在重庆组建临时执委会,1949年7月宣告解散。与一般慈善组织不同,该会将“建设救灾”、“防灾救灾”作为赈济的主要指导思想并付诸于实践。      树立积极赈灾的思想,构筑赈灾支持网络      中国自古天灾频繁,每有灾害发生,民间虽参与赈灾活动,但多是消极的施舍,往往临时募集赈款或赈品,施放完毕即宣告结束,没有什么赈灾、防灾计划。华洋义赈会认为多数灾民都是“具有健全人格的生产者”,单纯地施舍只能暂时维持灾民的生命,甚至可能养成其依赖心理,赈灾应从恢复其生产能力入手,“注重积极的建设,所谓建设救灾主义是也”。其内部机构设置也充分体现了这一思想。如总会作为办赈总机关,其下设有工程水利、农利、森林、移植等分委员会。考虑到自身经济实力,该会确定赈济范围“以天灾为限,不及其他。盖天灾方面如匪患、兵燹或其他原于政治之事变,自有政府或红十字会负责”。   该会一开始就给自己定下了调子:赈灾救难,是一种人道主义行为,绝不能带有政治色彩,与政府只有赈灾方面的联络,如赈粮运输、工赈项目规划、社会募捐以及赈灾区域划分等尽量同政府“协商办理,以资遵循而免抵触”,或者提出赈灾建议供其选择。1924年,全国十余省发生水灾,该会认为“非得政府特款,不易济事”,但北洋政府却无款可拨。该会乃奔走于外交团与中国政府间,协商开征海关关税附加赈捐,次年获得成功。当时中国军阀割据,为避免政权更迭给赈灾活动造成不利影响,该会“时时保持其超然于政治之地位”。赈灾的非政治化原则,不但使该会能在全国各地从事于查灾、放赈活动,而且也赢得了不同政权的支持。北洋政府无论,即使政治统一的南京政府也明确表示,该会应于赈务“当仁不让,努力进行”,1931年江淮水灾时,曾将小麦5万吨交其办理农赈;抗战初期,该会仍在沦陷区从事赈灾活动,一直到太平洋战争爆发。1946年,该会又欲进入山东等解放区开展赈灾活动,也曾经得到解放区政府的许可。   该会在组织上以及赈灾活动中坚持开放主义,不管是政府官员、驻华外交官,还是社会、宗教人士,只要热心赈务或具有一定的技术,就尽可能吸收其参加。该会虽与各地的教会保持着密切的联系,但其赈灾活动基本上贯穿了非宗教化的原则,不以信教与否划分救济对象,不以赈灾为传教手段,这样既可以整合西方各教派在中国乡村已有的救济网络,也避免了社会各界的反感。同时该会还与有关的社会团体或个人保持联系。如与齐鲁大学、金陵大学合作培育粮食作物、改良美国“脱字”棉种等。赈灾时则招集当地民间团体以及乡村领袖,统计受灾面积、灾民数目、商讨赈济方法等、然后汇交负责机关,按灾情轻重缓急,统筹施赈。该会赈款主要来源于募捐,但又不是依赖社会名流,而是开展声势浩大的募款运动来筹集。如举行水旱灾纪念日、全国集募赈款大会等,以“声动中外人士观听”,编制各种建设救灾刊物,“说明建设与救灾之关系及其对于国计民生之利益,”商请各大报纸、杂志登载灾情;派员携带幻灯向学生讲演灾情,向国外通报灾情,以“期博同情赞助”。该会的宣传也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不但得到了国内各界的同情与捐助,而且也引起了国外的积极回应。如1927年至1929年间,华北地区旱灾严重,该会通过报纸、电报等将灾情向海内外披露,结果引起了海外的“热烈同情”,纽约还专门成立了华灾协济会,并派人专程来华调查,其他如巴黎红十字会联合会、日内瓦国红十字会、美国红十字会、日本赤十字会等均表示赞助。      推行工赈,防灾减灾      华洋义赈会认为急赈属治标之举,既不经济,又无助于防灾,只有灾害突发才办理急赈,如开办粥厂、施放钱粮,救济老弱病残妇孺等无力自救之人,至于青年劳动力应接受以工代赈。该会施赈规定,除了妇孺残废老弱之人外,其他都应从事于相当的工作,按工给资。凭借灾民之力修建公益性的工程,既能赈济灾民,又可减少灾因,促进生产,具有社会和经济双重效益。但工赈耗费高,周期长、工程复杂,非有大宗款项不易成功。该会办理工赈的原则是量力而行、因地制宜,举凡直接或间接促进农业发展的项目,如修路、筑堤、开渠、凿井等,都在实施范围之内。在工赈之前,先调查灾区有无可以利用灾民兴办的工程、该地有无工赈规划,并从中筛选出最急需的项目,然后召集灾区青壮年劳动力工作,按劳取酬。   推广凿井,防旱救荒。华北地区十年九旱,抗旱设施严重不足,开渠灌田,为自然和经济条件所限,一时难以实行,而地下水埋藏浅,凿井易,凿井之户可防旱,工人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yingzhiguo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5243141323000000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