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 中国海相经历了加里东、海西、印支、燕山和喜山多期构造运动叠加改造,形成海相叠合盆地的三分性。 下组合 中组合 上组合 (中石化,2010) * 近十年来,中国海相油气勘探的重大突破! 塔河、塔中、普光、龙岗等一批海相油气田的发现开启了中国海相油气勘探新时代! * * 目前已超过5000亿立方米 (中石化,2010) * * 图26 (中石化,2010) * 重大项目:未来10年塔里木盆地寒武系-奥陶系碳酸盐岩油气勘探, 中石化争取探明25亿吨,中石油争取探明10亿吨以上,合计35亿吨以上。 * 中国石油勘探发展历程 1、第一次创业:陆相油气勘探 新生代陆相碎屑岩油气勘探。 1938年孙建初在玉门发现第三系陆相油田; 1941年潘钟祥发表文章论述陆相生油,奠定陆相生油理论的基础(Pan,1941,AAPG)。 1959年9月26日发现大庆油田,证明了陆相不但可以生油,而且也可以形成世界级的大油田! 2、第二次创业:海相油气勘探(我国几代石油地质学家的梦想) 在三叠纪及以前 改造型海相盆地发现大油气田。 21世纪初先后在塔河、普光发现了大型海相油气田,普光气田地质储量10000亿立方米,塔河油田探明储量1.5亿吨。 * * * * * * * * * * * * 走滑断层体系中高压高温流体活动主要集中在膨大弯曲带 (Graham R. Davies and Langhorne B. Smith Jr.,2006) 热液流体通过断层或者裂缝进行流通,若受弱透水性岩层阻隔后,在其附近发生白云岩化 2、成岩作用 二、影响白云岩储层的因素 Pf1 Pf2 流体流动的驱动力 流体对构造裂缝的影响 (池国祥等,2011) 流体的存在有利于降低岩石破裂所需要的差异应力,有利于裂缝的发育 4、构造作用 二、影响白云岩储层的因素 构造作用对白云岩储层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构造裂缝上,构造裂缝的发育对白云岩的原生孔隙及次生的溶蚀孔隙起一定程度的连通作用 4、构造作用 方1井,4606.6m 康2井,5292.96m (Stephen E. Laubach,2003) 构造裂缝 二、影响白云岩储层的因素 (Chad A. Underwood et al., 2003) 美国Wisconsin东北部的志留系白云岩 随地层层厚的增厚,构造裂缝面密度降低 层厚对构造裂缝的影响 4、构造作用 二、影响白云岩储层的因素 三、构造裂缝的形成机制 弱变形区岩性差异控制裂缝发育 碳酸盐岩分带(包括热液蚀变灰岩)及裂缝密度分布图 不同碳酸盐岩岩性对构造裂缝面密度的控制 塔里木油田碳酸盐岩 野外裂缝建模成果表明: 碳酸盐岩颗粒越大越有利于裂缝发育 粗粒白云岩比细粒白云岩裂缝发育; 白云岩比灰岩裂缝发育。 地质建模成果和认识 背斜控制裂缝发育规律 地质建模成果和认识 曲率控制裂缝发育规律 靠近西克尔走滑断裂测点,面密度值都比较大,点10~6:22~11.5(1/m); 随着距走滑断层距离的增大,面密度值逐渐减小,点5~1:7.66~1.69(1/m)。 西克尔走滑断裂 (压扭性) 22 16 12 10 12 8 7 6 4 2 地质建模成果和认识 压扭性走滑断裂控制裂缝发育规律 西克尔走滑断裂 (压扭性) 75m 指数回归 ln(y)=-0.0068x+2.8893 r=0.9457 西克尔走滑断裂控制构造裂缝较高面密度的临界距离约75 m范围内为“断裂控制裂缝带”。 带宽 75 m 滑距 330 m 临界距离75 m 区 控 密 度 值 断 控 密 度 值 裂缝密度高 且急剧下降 “断层控制 裂缝带” 裂缝密度缓慢减小带 “区域控制裂缝带” 地质建模成果和认识 压扭性走滑断裂控制裂缝发育规律 2km I 号 断 裂 地质建模成果和认识 塔中I号断裂控制裂缝发育规律 塔中裂缝测量区和测量剖面位置图 (裂缝层析图像据塔里木油田公司) 地质建模成果和认识 塔中I号断裂控制裂缝发育规律 I号断裂带控制的裂缝带度约2 ~2.5 km ,垂直断距1325m, 带宽与断距的比值为1.5~1.9, 与唐王城逆冲断裂野外地质建模得到的断控裂缝发育带宽度与断距比值1.5相吻合。 ln(y)=-0.0003x+0.9231 r=-0.9239 ln(y)=-0.0004x+1.5098 r=-0.9207 L1 L2 塔中I号断裂控制裂缝发育的统计分析 各种类型断裂特征与断控裂缝带宽度的关系表 特征比值K的地质意义: 1、塔中I号断裂的控缝带宽与断距的比值接近野外唐王城断裂的比值,说明塔中的模型与野外的模型是可以对比的。 2、根据断裂性质、特征比值和断距大小就可以快速地半定量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