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残疾人之家申报材料
残疾人之家申报材料
篇一:残疾人之家事迹材料
以“家”为阵地 努力提高为残疾人服务水平
二九一农场共有人口19000人,住户6900户,现有各类残疾人452人。2009年农场残联作为垦区第一个单列的场级残联,在上级残联和农场党委的正确领导下, 坚持以人为本,以“家”为阵地,努力提高为残疾人服务水平,保障了残疾人平等参与农场的各项生活,共享农场发展成果。
一、加强基础建设,建立以“残疾人之家”为中心的康复训练网络
为提高“残疾人之家”服务功能基础建设,在农场职工医院和街道社区建立了为残疾人服务的康复训练中心。各管理区卫生院建立康复站,作业站卫生所建立康复室,帮助残疾人恢复身体机能,为不同残疾类型的朋友提供康复服务,增强他们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农场社区以“残疾人之家”康复训练中心为载体,加强“残疾人之家”服务功能基础建设,配备液晶电视、电脑、投影仪,建立图书室,制做宣传栏,努力为残疾人提供各项服务,使“残疾人之家”成为残疾人生活中的精神乐园。真正实现了“康复进社区,服务到家庭”的目标,使残疾人在“家”中能够得到便捷的康复训练和服务,帮助处在社会边缘的残疾人回归生活主航道,让
残疾人群体享有和谐社会的温暖。
二、采取有力措施,建立为“残疾人之家”服务保障机制
农场从建立机制入手,把“残疾人之家”创建工作纳入到单位的“十一五”发展规划之中,为“残疾人之家”服务保障机制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一是建立残疾之家信息网络机制,建立上下联动、便捷有效的康复服务信息网络机制,在“家”中分类建立了康复服务档案,建档率达到了90%。二是建立服务运作机制。以农场职工医院、街道社区为中心,对有康复需求的残疾人实施康复治疗和训练。三是建立合理利用资源机制。利用街道社区居民委中空置的场所,开设残疾人康复训练场所。四是建立目标考核机制。将残疾人康复工作纳入农场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建设规划、卫生规划,列入相关部门及工作人员工作目标考核之中。
三、发挥“家”的作用,实施解困救助行动,保障和维护残疾人的合法权益
农场残联发挥“残疾人之家”的作用,为解决残疾人生活、学习、就业、康复、维权等方面的迫切需求和实际困难做了以下工作。街道社区残疾人联合会安排8名有劳动能力的残疾人清扫街道,年人均收入都在8000元以上。为75名残疾人办理了低保。争取国家彩票公益金20万元,农场匹配20万元,为80户残疾人家庭进行房屋修缮,如农场残联
投入8000余元为二级精神残疾人申敏更换了塑钢窗,并对墙体和屋顶进行了维修。为一二类贫困残疾人承担网上评残费。为精残知青鲁月秋办理医疗保险。近年来农场共为各类残疾人承担医疗费用近15万元,如为精神患者李树森承担31725元的更换骨股头费用及护理费;为残疾人郭松联系安装假肢。农场各界组织助残志愿者为行动不便的残疾人家庭提供常年的生活服务,还经常到敬老院为残疾老人演出,让他们在心里上对生活有个积极的态度。
二九一农场“残疾人之家”的创建工作在社会各界的爱心帮扶下得到了健康的发展,使残疾人的事业真正做到了有人管、有人帮、有人关心,“残疾人之家”的合法权益得到了有效的保障,残疾人的生活也越来越美好,社会也越来越和谐。
(二九一残联)
篇二:残疾人之家事迹材料
残疾人之家事迹材料
篇一:情的港湾 爱的家园
——兰州美伊食品有限责任公司“残疾人之家”gt;事迹材料
用爱的臂膀,搀扶起无助的身影;用爱的阳光,gt;温暖生命日遗憾,有爱,就会为梦想插上腾飞的翅膀!兰州“美伊主食有限责任公司”自成立以来,始终以提供放心产品、集中安置残疾人就业为己任,在公司不断发展壮大的同时,用真情和真爱为270名残疾员工构建起一个“爱的家园”.
家有家的“味道”
生产线聋哑员工陈芳用纸和笔表达了她的心声:“我以前一直没有稳定工作,也在一些小吃店里当过服务员,但时间都不长。到美伊公司工作,工友们都是和我一样的聋哑人,我们在一起工作特别开心,上班的感觉真好”.
gt;投资1500万元、占地6000平方米、按照药品生产企业标准建设的美伊“放心主食”生产基地,引进了目前国内最先进的6条大型馒头生产线和1条全自动面条生产线,严把原料关和生产关,从生产到包装,全部实现了机械化和无菌化。同时,为满足残疾员工生活、工作、康复和文化需求,兴建了员工休息室、员工餐厅、康复健身房、图书阅览室、心理咨询室。公司投入专项资金,聘请了专业康复指导师和心理咨询师,累计为260余人次提供了康复训练指导、为76人次提供了心理疏导服务。
结合工作实际,公司投入近30万元,建立了可同时容纳100人学习的多媒体gt;培训中心,大力开展职业技能、gt;社交礼仪、沟通技巧等专项培训,年投入培训费用达27万元,残疾员工在提高工作能力的同时,自身综合素质也得到了明显提升。
针对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