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散文 黄宗羲.ppt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清代散文 黄宗羲

清代散文 清代散文概况 清代散文时域上分为清初散文及清中叶散文。 代表性作家有清初三老(顾炎武、黄宗羲和王夫之)、“清初古文三大家”(括侯方域、魏禧和汪琬)、桐城派(方苞、刘大櫆和姚鼐)。 清初散文(1): 清初三老: 包括顾炎武、黄宗羲和王夫之。——“学人之文” 三人都曾参加抗清活动,志在反清复明,明亡不仕。文学主张各有侧重,共同点是强调经世致用。三人都是第一流的学者,文章以关系国家大事的论说文最为著名,如顾炎武的《郡县论》、黄宗羲的《明夷待访录》、王夫之的《读通鉴论》等。 ——————-一般认为:这些文章言谈大胆,识见精深,表现了强烈的民族感情,有的还表现出进步的民主思想,对文采则不够重视。他们也写了一些文学性较强的传记文,如黄宗羲的《柳敬亭传》。[1] 清初散文(2): “清初古文三大家”: 侯方域、魏禧和汪琬——“文人之文” 以三人的散文都富有时代特色和现实针对性,各人的风格则有不同。侯文以才气见长,富有激情,行文纵横恣肆,人称“才子之文”。传记文和论文书札都闻名于世。传记文以《李姬传》、《马伶传》为代表。魏禧为文强调“积理练识”,“有用于世”,长于议论,人称“策士之文”。汪文疏淡迂回,雍容尔雅,人称“儒者之文”。文章道学味较浓,生气不足,但也写了一些好文章,如《江天一传》。 清中叶散文: 清中叶理学抬头,考据成风,太平盛世出现盛世之文,其典型代表是桐城派。 ⑴ 桐城派 是清代散文影响最大的一个流派,由方苞始创于康熙朝,一直绵延至清末。创始人方苞、刘大櫆、姚鼐都是安徽桐城人,故得名。该派文学主张近宗明代的唐宋派,远接唐宋八大家,以“义法”为中心,逐渐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在前人的基础上作了一次全面系统的总结。桐城派作家毕生研读古文,总的特点是雅洁,各人风格也有不同。 清中叶散文: ⑵ 袁枚和郑燮的散文 与桐城派散文从内容到形式都形成对比的是袁枚和郑燮的散文。二人散文的共同点是:不为圣道伦常说教,直抒胸臆,写真性情,语言接近口语。袁枚文不拘一格,有真情实感,《祭妹文》《黄生借书说》是其代表作。 ⑶ 骈文创作 在桐城派以正统自居,声势日张时,骈文也很流行,骈文创作成就最为突出的是汪中。 ——————-汪中(1744-1794),一生境遇甚惨,禀性孤直,恃才傲物,被目为狂人。在骈文创作上,他取材现实,情感上吐自肺腑。艺术上“状难写之情,含不尽之意”,悲愤抑郁,沉博绝丽。其名作《哀盐船文》被誉为骈文中的绝作,此文一出,轰动京师,当时主讲扬州安定书院的杭世骏认为“惊心动魄,一字千金”。[1] 黄宗羲散文 黄宗羲(1610-1695),字太冲,号梨洲,学者称为梨洲先生;又固曾筑续钞堂于南雷,人又称他南雷先生。浙江余姚人。他是明末清初著名的学者和思想家。他的父亲黄遵素是明末“东林党”的重要人物,因参与反对阉党魏忠贤的斗争,’被害而死。黄宗羲也曾继续与阉党进行斗争。清兵南下,他曾在浙东一带组织义兵抗清。失败后,隐居著书讲学。清政府一再诱逼他出来做官,他都坚决予以拒绝。他的重要著作有《宋元学案》、《明儒学案》、《明夷待访录》、《南雷文定》等。[5] 《原君》 《原君》是清代史学家黄宗羲所写的一篇文章。“原”是推究本原之意,“原君”就是推究怎样做君主的道理。 有生之初,人各自私也,人各自利也;天下有公利而莫或兴之,有公害而莫或除之。有人者出,不以一己之利为利,而使天下受其利;不以一己之害为害,而使天下释其害;此其人之勤劳必千万于天下之人。夫以千万倍之勤劳,而己又不享其利,必非天下之人情所欲居也。故古之人君,量而不欲入者,许由、务光(许由、务光:传说中的高士。唐尧让天下于许由,许由认为是对自己的侮辱,就隐居箕山中。商汤让天下于务光,务光负石投水而死。)是也;入而又去之者,尧、舜是也;初不欲入而不得去者,禹是也。岂古之人有所异哉?好逸恶劳,亦犹夫人之情也。 译文: 人类社会开始之后,人都是自私的,也是自利的。社会上对公众有利的事却无人兴办它,对公众有害的事也无人去除掉它。有这样一个人出来,他不以自己一人的利益作为利益,却让天下人得到他的利益;不以自己一人的祸患作为祸患,却让天下人免受他的祸患。那个人的勤苦辛劳,必定是天下人的千万倍。拿出千万倍的勤苦辛劳,而自己却又不享受利益,这必然不是天下常人之情所愿意的。所以古时的君主,考虑后而不愿就位的,是许由、务光等人;就位而又离位的,是尧、舜等人;起先不愿就位而最终却未能离位的,是大禹了。难道说古代人有什么不同吗?喜好安逸,厌恶劳动,也像常人情况一样啊。 后之为人君者不然。以为天下利害之权皆出于我,我以天下之利尽归于己,以天下之害尽归于人,亦无不可;使天下之人,不敢自私,不敢自利,以我之大私为天下之大公。始而惭焉,久而安焉。视天下为莫大之

文档评论(0)

jiupshaieuk12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6212135231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