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网与布局:看苏宁进军金融业.docx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结网与布局:看苏宁进军金融业

你一定要坚强,即使受过伤,流过泪,也能咬牙走下去。因为,人生,就是你一个人的人生。 ============================================================================ -------------------------------------------------------------------------------------------------------------------------------------- 命运如同手中的掌纹,无论多曲折,终掌握在自己手中 ============================================================== 苏宁云商开银行? ---电商金融化的分叉路口 “结网与布局”---2013传统企业升级电商高峰论坛,引领传统企业进入电商圈,帮您打造个性电商平台,营造良好网络口碑。 关注邻客电商公众号,获取更多详情。(微信号:link2e) ===?以下为正文?===? 市场爆出一则重大新闻:苏宁正式向媒体确认,该公司正在向有关部门申请设立“苏宁银行”的消息。据悉,苏宁目前已经注册了“”域名。在电商金融攻城掠池的硝烟下,作为国内排行第三的B2C电商平台,苏宁此时申请银行牌照意欲何为?电商平台衍生出的金融属性是否找到了新的发展路径?阿里金融为何无意办银行? 电商平台以做网购起家,电商金融化则是平台数据积累和信用记录运用的必然发展趋势。商业信用发展到一定程度,可以和银行信用有效对接。目前,银行和电商平台是两个信用积累比较详实,具备信用数据运用潜能的绝佳数据池。 在表现上,银行数据积累时间长,结构化特征不明显,且大多数缺乏敏锐的数据意识;电商平台作为信用领域的后起之秀,本身就是天天和流量、数据打交道,靠网上的交易信息流获得商品销售,并聚集黏性,因此层次化、结构化更加完整,对数据流的反应也比较敏捷。 电商(上溯到零售业)做到一定程度,衍生出金融属性也就不足为奇了。沃尔玛曾一度想设立银行,但美国监管层不放行,理由是破坏银行生态,容易对美国社区银行、中小银行造成致命威胁。从本质上分析,电商金融化看似“跨业”,其实是资金流和信息流的合二为一。银行和电商其实代表了两种流量,一个是资金流,一个是商品交易的信息流。随着电子化程度的提高,直接拥有商品交易平台的电商开始后发制人,因为消费者直接通过电商这个前端来实现货物的购销和消费能力的表达,而不需要手握大量现金去菜市场做直接交易。所以,通过第三方支付,电商实现了资金流和信息流的对接,完成了传统意义上只有银行才具有的支付和信用功能。 苏宁云商此时提出申请,开办苏宁银行,是蓄谋已久还是刚好借了监管层“允许设立风险自担的民营银行”之东风呢?先让我们回顾一下电商金融化的开始:电商与银行之间的金融合作。 电商金融化最开始的表现是第三方支付,如支付宝,其功能是网购支付、水电煤气等生活支付以及转账、还款。到了第二个阶段,电商数据、信用积累羽翼丰满,开始谋求和银行合作开发信贷业务,这是商业信用对接银行信用的良好体现。如阿里巴巴早在2007年就和建行、工行建立了合作关系,开发网络信贷,业务覆盖浙江、上海、福建等地。但由于信贷审核、风控观念以及利益分配存在根本冲突,最后还是分道扬镳。这也充分说明,电商生态的信用和银行生态的信用对接需要一个转换机制,而这个机制需要在互联网金融发展到一个比较成熟的阶段才能顺利产生。目前京东与中行合作的供应链金融,B2B平台慧聪网、敦煌网等采用的仍是电商+银行的模式,只不过银行在电商面前做了更大的让步。短期来看,双方各取所需,电商获得了银行的资金流,而银行获得了商品信息和交易流,避免了被“后台化”。但久而往之,合作难免不生缝隙。 可见,在线上,电商和银行之间的利益存在着较大冲突。在电商金融化的初始阶段,电商普遍尝试了和银行信用的对接,但结果并不尽如人意。阿里金融之所以始终不触碰银行牌照这个敏感的神经,想必原因也正在此。 那么电商金融化的道路到底该怎么走? 眼下正走到了一个分叉口,往左走,是以阿里金融为代表的平台金融,曲线迂回地实现资金流的供给,并不是非要办银行(比如通过小贷资产证券化,寻找信托、私募对接资产,解决资金来源);往右走,就像苏宁一般,既然电商和银行合作难免不生变数,各有考虑,索性不如趁着眼前监管口子的放开,自食其力成立银行,然后把资金流和信息流都收归自有?或者和众多的电商平台一样,在磨练好内功之前,老老实实嫁接银行的资金渠道,分得一杯羹也好,哪怕少点,以不变应万变? 在这个路口,面临抉择的不只是电商,银行其实也一样,换位思考,银行恐怕也不会袖手旁观,坐视庞大的商品信息流为电商平台所独占,或者仅作为资金流支持方与电商合作。要

文档评论(0)

100101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