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尔第――由英雄性歌剧向性格歌剧的转型.docVIP

威尔第――由英雄性歌剧向性格歌剧的转型.doc

  1. 1、本文档共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威尔第――由英雄性歌剧向性格歌剧的转型.doc

威尔第――由英雄性歌剧向性格歌剧的转型   摘要:威尔第的歌剧创作通常分为三个时期:19世纪50年代以前为早期,50-80年代为中期,80年代以后为晚期。其中,早期和中期由于歌剧创作数量的丰富,特征的鲜明而被常称为英雄性歌剧时期和性格歌剧时期。这种音乐创作上的转变也标志着威尔第歌剧创作成熟期的到来。   关键词:威尔第; 歌剧; 英雄性歌剧; 性格歌剧      一 威尔第的歌剧创作      威尔第(Verdi)是浪漫主义时期最伟大歌剧作曲家之一,是继罗西尼、贝里尼、多尼采蒂之后,意大利浪漫主义歌剧发展的最高峰。威尔第的歌剧创作一般分为三个时期。早期是从1836年第一部歌剧《罗彻斯特》(未上演)到1849年的《列尼阿诺之战》;中期是从1850年的《露伊莎#8226;米勒》到1871年的《阿依达》;七十年代以后为第三个时期,创作的歌剧作品只有《奥赛罗》和《法斯塔夫》。而前两个时期的创作由地其鲜明的特色而成为威尔第歌剧创作生涯中的两个亮点。早期由于歌剧的英雄性题材而被称为英雄性歌剧时期,中期由于在人物性格的刻画上的突出特点而被称为性格歌剧时期。      二 英雄性歌剧      威尔第早年的创作可以说十分坎坷。他的第一部歌剧是1836年以皮埃扎的脚本创作的《罗彻斯特》,几年后威尔第将它改编成《奥贝托》,威尔第努力使它于1839年在米兰上演。临进排练时,《奥贝托》的男高音突然患病,初出茅庐的威尔第不得不面对歌剧停演的结局。   1839年,又一次修改后的《奥贝托》终于在斯卡拉歌剧院首演获得成功,而不幸又同时降临,威尔第的小儿子和妻子相继去世,这给他以致命的打击。期间创作的喜歌剧《一日为王》的首演,也由于直接受到亲人离世的影响而以失败告终。   直到1841年,在歌剧院老板莫列里的鼓励下,威尔第再次拿起笔,完成了代表他歌剧创作真正开端的《纳布科》。故事内容是关于圣经中一个被奴役民族的苦难故事,其中犹太人被带走当奴隶的一幕让威尔第感到它正是在叙述被奴役的意大利的苦难。而观众在观看这一段时听到的哀痛的合唱曲,就如同听到了意大利人民在殖民统治下的呻吟。他们将查哈利雅对巴比伦陷落的预言,看作是意大利摆脱奥地利的压迫而获得解放的征兆。但其中的爱国主义情怀得到了听众的巨大共鸣,演出获得了空前的成功。   在这里有必要对19世纪意大利社会情况进行一下描述。从中世纪以来,意大利就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国家,教皇拥有世俗统治权,却将意大利各城邦作为与他国政治协议交换的筹码,各城邦之间由于经济利益而互相竞争,与意大利相邻的法国、奥地利、西班牙也不断入侵,殖民统治给意大利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19世纪初,意大利出现了烧炭党人的革命起义,1831年诞生了热那亚人马志尼领导的革命团体“青年意大利”,意大利人民迅速响应,由此掀起了建立统一的意大利国家的革命狂潮。   威尔第在歌剧《纳布科》找到了自己创作的动力,他要为意大利人民的统一而创作。要通过音乐唤起意大利人民心中的民族热情。如果说《纳布科》中的民族主义情绪是威尔第在创作过程中自然流露的话。那么随后的《伦巴第人》则表现出作为一位民族战士的威尔第在歌剧创作中爱国主义思想的自觉体现。   同《纳布科》相比,1844年上演《伦巴第人》是由马志尼的朋友――托玛左#8226;格罗西的长诗改编而成的。此时的威尔第在米兰克拉琳娜#8226;玛斐伊的沙龙结识了众多具有爱国革命精神的文学家,历史学家、艺术家,并接受了亚历山德罗#8226;曼佐尼的为代表的进步美学思想。其中的现实主义原则成为以后威尔第创作的重要美学纲领:艺术应当是有思想性的,为全体人民所喜闻乐见的,艺术应当与当代的现实相联系,在其中反映生活的真实。   歌剧《伦巴第人》发扬了格罗西长诗所包含的爱国主义思想――对古老的伦巴第人的英勇战斗精神的颂扬。其中最后那首作为解放者的十字军的合唱曲中进行曲节奏和振奋人心的旋律,十分接近民族解放运动年代里的许多意大利民间革命歌曲。这种风格的合唱在40年代威尔第的歌剧中有很多。歌剧《伦巴第人》的演出成为一个巨大的政治事件,使威尔第的名字和意大利的革命解放运动联系得更为紧密了。   歌剧《伦巴底人》最后十字军合唱曲      在《伦巴第人》之后,40年代威尔第比较成功的创作还有《厄尔南尼》(1844)、《阿蒂拉》(1846)、《麦克白》(1847)、《列尼阿诺之战》(1849)。以雨果的戏剧为基础的《厄尔南尼》讲述了一个为报杀父之仇而成为革命首领的厄尔尼南悲剧性的命运。剧中厄尔尼南被放逐让意大利观众想起了流亡的爱国者,而阴谋者的合唱像是解放意大利的号召。《阿蒂拉》讲述了由于野蛮人入侵而遭受的灾难以及罗马英雄坚忍不拔的精神,剧中罗马统帅阿艾齐亚唱了这样一句歌词:“你尽管把世界拿去,只是把意大利留下给

文档评论(0)

heroliuguan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8073070133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