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2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郭沫若与巴蜀文化
郭沫若与巴蜀文化
2008-03-24 19:01:54
相关?郭沫若??傅抱石??杜鹃?
??? 作为文化巨人,郭沫若是中华民族现代化方向结晶的产物,是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结出的硕果。郭沫若融会中外文化而成就为伟大的革命家、科学家和文学家。郭沫若与中外文化都有复杂的深刻的关系。但郭老生于西蜀,长于西蜀,受教于西蜀,寄情于西蜀,就不能不注意他与巴蜀文化的关系。??? “乔木展旧烟之思,行云有故山之恋。”故乡的山山水水、乔木行云和人物教化,总会给杰出文人、学士的创作和研究活动刻上深深的烙印。而文人学士往往对故乡又有一种特殊情结永系一生,并且往往会以这种情结为契机,对故乡的山水草木、人文教化赋予一种特殊的文化阐释。从逻辑思维、阐释方式到语言语势,都可能寻觅到本乡本土的特殊韵味。不管您是否少小离家,这种乡土情结是扭不断的。不管您的论著题材是否直接涉及,这种乡土文化的韵味也是舍弃不了的。这就形成文人学士和乡土文化之间复杂的情感关系、理念关系和对应关系。细心寻绎郭老的学术研究和文学创作的历程,不难发现郭老与巴蜀文化的渊源及其相互关系。??? ? 刘禹锡:《谢裴相公启》。??? 一、巴蜀文化是培育、滋润??? 文化巨人郭沫若的肥壤沃土??? 巴蜀是郭沫若的故土。??? 在郭沫若的笔下,故土是分为四个层次的:一是生于斯的大渡河畔的沙湾,二是长于斯的“海棠香国”嘉州,三是受教于斯的西蜀,四是孺慕于斯的“天府雄区”四川。这四个层次在不同的场合常常膏润其创作的笔端。他在《少年时代》、《学生时代》两部自传里,集中地表达了这种情感。对于出生地沙湾,“尽管是没有甚么古迹名胜”,“但它全体的印象比较起邻近的村镇来,总是秀丽的,开朗的”。故乡的茶溪和绥山是那样清秀,令人难以忘怀,以至偏爱地认为“一般的人文风尚比起邻近的村镇也觉稍有不同”。郭老认为正是故乡的山水人文风尚培养出乡人的“爱乡心是十分浓厚的”。对于“海棠香国”嘉定城,郭老笔墨常常饱蘸浓情在多种回忆里提到它。他特别回味嘉定城的“几分旧式的诗的趣味”,换句话说,就是故乡文化传统的韵味。王士祯《蜀道驿程记》曾经说:“天下之山水在蜀,蜀之山水在嘉州。”郭老多次引用这段话来表达对嘉定城的深情。自从郭老1910年初次上成都读过四年书以后,他就一直把成都当作他“时常系念的第二故乡”,??? ? 《少年时代》,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版,第4页。??? ? 《少年时代》,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版,第5页。??? ? 《少年时代》,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版,第11页。??? ? 《少年时代》,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版,第60页。??? ? 郭沫若:《题傅抱石画山水小幅》说:“天下山水在蜀中,渔洋此语非托空。”见《郭沫若全集》第2卷307页。始终保持着“景仰成都”的心情,甚至认为“它留在我的意念里,觉得比我的故乡嘉州还要亲切”。而当郭老“一出了四川”,升腾起的乡土情结更虔诚了:“在种种的观感上,反在不识不知之间引起了对于故乡的孺慕。故乡是更要美丽一点,故乡更少外来的刺激,故乡似乎更可以有为。”??? 郭老对乡土的这四个层次的情结,正是郭老在日本两个十年期间爱国主义情感的精神支柱。在海外,郭老对祖国、对民族的感情,总是和家乡这四个层次的情结连在一起的。看到樱花,他想起“有如吾国垂丝海棠”。登日本冈山市的操山。他想起“山形颇似峨眉山巅”,? “恍然如归故乡”。看到冈山城内的小河“旭川”,他想起“如沙湾之茶溪然”。他的情感是这样强烈,以至面对日本“春风和畅,晴雨宜人”的景色,他想到的是“故乡山水,秀色可餐”。尽管身居海外,“心实依然念故乡。想到家中鸡与肉,口水流来万丈长”。这种情结,对郭老一生有两方面的影响:一方面,他构成了郭老作为“炼狱式的爱国主义者”植根的深厚土壤。正是“痴心念国家”??? ? 《少年时代》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午版,第159页。? 《郭沫若书信集》(上),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517页。??? ? 郭沫若:《忆成都》,《沸羹集》,新文艺出版社1951年版,第89页。??? ? 《少年时代》,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版,第317页、第310页。??? ? 黄淳浩编:《郭沫若书信集》(上)(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23页。??? ? 黄淳浩编:《郭沫若书信集》(上)(小国社会科学山版社)1992年版,第29页。??? ? 黄淳浩编:《郭沫若书信集》(上)(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午版,第33页。??? ? 黄淳浩编:《郭沫若书信集》(上)(中国社会科学出版补)1992午版。第38页。??? ? 黄淳浩编:《郭沫若书信集》(上)(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10页。的情感,“难于用语言文字来表达的”? “思念我国族的情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