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文化苦旅有感
文化苦旅有感
我希望看到的无非是这样的一本书:它需要由一颗睿智的心灵来讲述,并且讲述的这个人应该有着渊博的史学知识和文化知识,对历史有透彻的理解,对历史背后那些隐蔽的规律了然于胸。然而仅仅能够了然于胸也还不够,他还要能够把这些东西优美而准确地阐发出来,带着鲜活的情感,让我真切逼近地感知到。
《文化苦旅》是这样的一本书,里面的诸多观点是我第一次见到就觉得很精辟的。如在自序中提到的任何一个文明人都过着多种年龄相重叠的生活;如关于“人文山水”的解释和关于“贬官文化”的提法;又如说中国文化遗迹的历史层叠性和说的苏州是中国文化宁谧的后院;又如在《洞庭一角》中提及的文化与自然的互相生成,和《庐山》一文中对文人认同需求的挖掘……,所有的这些,我想都算是所谓《文化苦旅》中宝贵的思想盐巴吧。总之,余秋雨不会让你浮在景物的表面,他总想让你在看景之外得到更多。恍若“这些城,这些楼,这些寺,早在心头自行搭建。待到年长,当他们刚刚意识到有足够脚力的时候,也就给自己负上了一笔沉重的宿债,焦渴地企盼着对诗境实地的踏访。为童年,为历史,为许多无法言传的原因。有时候,这种焦渴,简直就像对失落的故乡的寻找,对离散的亲人的查访。”《文化苦旅》中包含着数篇散文,每一篇都给人深刻的启迪,勾画着的每一个名胜古迹,都蕴含着一个朝代的意识和每一个中国文人的独立人格。正如文中所说到的:“先是景观被写入文章,再是文章化作了景观。”
余秋雨的散文应该属于辩论散文吧。读他的散文,是一种享受,同样是一种历练,在字里行间展现的是中华民族悠远的历史和不同时期文人思想的发展史。我们很难想象和读起他的散文一样,在简单的叙述性的笔墨中感受一种突出的美感和思想弹性。有韵味却也不失政治性的冰冷,或者说是冷静。《文化苦旅》开拓了一片全新的散文天地,让人在游山玩水中领略人文精神,原来散文也可以这样写的!许多文人恍然大悟,继而投身山水之中,去寻找文化的踪迹。在大文化散文的起始发展上,余秋雨是功不可没的。接下来在《山居笔记》中,他用更深邃的笔触直指中国古代许多庞大的文化命题,而不仅仅是山水文化的闲情逸致。在这部书里,余秋雨表现出了一种博大的文人胸怀,把自己对中国传统文化确实的忧虑清晰地挂在了笔端。在他的笔下,传统变得不那么高深莫测,一些历史旧事和文化探询也在他独特的视角下行云流水般地汩汩而出,很能让读者们接受。更何况他还有一腔文人情怀,一支足以生花的妙笔,深入浅出,情感丰沛。于是在欣赏他的文字的感悟力之余,我多半会憧憬自己在对待文字时,也能够做到“余秋雨”式的举重若轻和闲情逸致。
他的文章是深浅结合让人意犹未尽。大概所谓的“浅”,是指余秋雨文笔的洗练简约,以及小说叙事模式和议论话语模式的大胆引进,使文章具有很强的行文气势和艺术感染力,也增加了文章的厚度。我觉得余秋雨散文的语言是情理合一的典范,在他的诗性叙述中,叙事语法被一种理念主宰着,浸满了一种历史的思考和感叹。这种语言不追求那种水一样的清澈,而是追求一种海潮般的愤激和诗意。生命的体验和感悟在一种哲理的词语中栖身,浑厚质朴。而所谓“深”,我想是说余秋雨关于往事、对人生和历史的回味和理解吧。因为讲述的都是关于自身的事情,而非旅行路上不管同样的指指点点,所以内里的情感厚重而深挚。而这种厚重却都隐藏在简练乃至淡然的文字背后,由此就更显得意味悠长了。
于是,余秋雨的散文常常一读就给人很好的感觉,里面有许多关于文化关于历史的东西是引人深思的,还有他那种很怀旧很传统很文化的笔调,可能让人一看到它就会爱上它吧。印象最深的还是他集子里的一篇《道士塔》。当余秋雨走进敦煌莫高窟,面对被破坏得面目全非的举世文化瑰宝,他痛心疾首,义愤填膺,追究历史罪人,谴责清政府的冷漠麻木。更多的则是因祖国古老的灿烂文化的荣耀与耻辱而感慨万千。他终于跪在莫高窟的洞穴前,在博大恢宏的民族文化面前显得自己多么的渺小。当他了解到这位愚昧麻木的王道士从外国冒险家手里接过极少的钱物,让他们把难以计数的敦煌文献一箱箱运去,于是而今中国的敦煌专家只能一次次屈辱地从外国博物馆买取敦煌文献的微缩胶卷时,他悲哀得差点窒息。当他清醒过来时,蹲缩在道士塔前写下了这样的文字:“完全可以把愤怒的洪水向他倾泄,但是他太卑微、太渺小、太愚昧,最大的倾泄也只是对牛弹琴,换来一个默然。让他这具无知的躯体全然抗起这笔文化重债,连我们也觉得无聊。”这是一出让整个民族在颤悸的历史悲剧。王道士只是这出悲剧中错步上前的小丑。一位年轻诗人写道,“那天傍晚,当冒险家斯坦因装满箱子的一队牛车正要启程,他回头看了一眼西天凄绝的晚霞。那里,一个古老民族的伤口在滴血。”
跟着作者急促但稳健的步伐,循着长者苍劲但睿智的目光,游走在海滩和雪原之上,徜徉在老街和旧屋之中,玩味着无数大师巨匠的陈年轶事,呼吸着千年文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