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青岁月-书寄美国.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知青岁月-书寄美国

书寄美国(日记两则) 郑启五 2002年4月11日 晴 为纪念“老三届”上山下乡30周年,我们厦门市一伙共和国的同龄人策划编撰并正式出版了两部书——《告诉后代》和《震撼与反响》,由著名作家谢春池同学担任主编,上百人参与了书的写作,近90万的文字真实地记录了同学们在闽西山区的插队生涯,展示了特殊年代知青的生活状态。同时,书中附上了几百张照片,为书的真实性和可读性贡献良多。大几千册的印量在一个城市里销售一空。它引发了多少怀旧与思考,不敢说什么“洛阳纸贵”,但一书难求可是事实。我身为这两部书的副主编,不但多得的几部样书被亲朋好友一讨而光,自己还买了好多部,以应付找上门来的老友与故旧! 我曾在《知青邮迷》(见《集邮》1994年)提到的的那个闽西山区的帽村,在照片里有了黑白的留影:我和洪锡强1969年12月7日在武平北部的帽村桥头偶然遇上了一个乡村摄影师,于是留下了一张难得的照片。1980年代初洪锡强到美国留学,现在可是大样彼岸著名的细胞学家。2000年回国探亲时我俩留了一张影,于是两张照片对照着收入了《震撼与反响》,让人备感岁月流失的沧桑。我决定寄一册给锡强。这应该是我平生第一次往美国寄书,厚厚的一册,大概有一斤多重吧,邮资多少不清楚,反正我有的是小型张,一次撕它两三张,应该是够的。物尽其用,在目前的情况下,这是打折的编年小型张的最佳去处。我这辈子已经寄了成千上万的邮件,可动用小型张寄邮件还很难得,一次贴它两张以上的,更是从未有过。 兴冲冲到了邮局,书一称,过了500克,按规定500-1000克的国际印刷品航空邮资为97元,而水运的邮资也要37元,撕它四枚“邮联五大”居然还不够。更大的问题在于为了保证书在长途旅行之中安然无恙,印刷纸包边沿和背后都密密地贴上了胶水纸,因而可供贴票的地方非常有限,最好是一票解决,于是我想到了金箔张,面值50元这下居然派上了用场!犹豫了一下,还是硬着头皮撕了一枚“澳门回归”贴上,邮资已付,留下外框的金箔,权当贴用纪念吧。如果当时“回归”小型张面值是一百元,那我肯定就寄航空了,现在看来只有让锡强多等上个把月才能重温他30多年前的“玉照”。 特高面值的邮票还是需要的,尽管个人的需要量极可能微乎其微,但咱们国家很大,人很多,邮寄需求五花八门,即便平均百个人一辈子只用一回,也有可观的一笔,没准《中国鸟》会来个20或30元的后续,当然如果有37元的和97元的就更有针对性了。日前台湾邮友吴惠民先生给我寄了一本林清玄的散文选——《茶味禅心》,贴了面值300元台币的普票一枚,折合人民币近百元,而台湾最高面值的普票是500元的。 2002年6月28日 晴 小时候集邮,集的多是信戳票,实在集不齐套的,才买一些盖销票,没有集什么新票的,那样是很浪费的。我几乎要在父母和自己寄出的所有信件上,把“请将邮票寄回,集邮用!”的留言写在邮票的下边。 现在这一切都成了多余,写这样留言的集邮者已经很少了,向收信人回收信戳票的集邮者也不多了,至少我感觉是这样的。邮票公司和集邮册——两点成一线,成了现在集邮的主要形式,简单多了,直接多了,花钱多了……惟有趣味少了!失去的就永远失去了,留下的只有回味;想要回到过去,已不大可能,重新在信件上再写什么“请把邮票寄回”的话似乎相当别扭,似乎有点造作,而且有矫情之嫌。 不久前我把一部叫《震撼与反响》的厦门知青回忆文集寄到美国,给我当年一同插队武平的知青同学洪锡强,用的是一枚“澳门回归”的金箔张,面值50元的邮票终于派上了用场。两个月后洪锡强用电子邮件告之“书收到了。谢谢,邮票是否要寄回?”看来他出国20年,印象中郑启五还是当年喜欢在信件的邮票下写“寄回”之类的邮迷,却不知中国现今的集邮的状态早已沧海桑田!我在随即回复的电子邮件中写道:“那就寄吧。”看来有的信件还真是电子邮件永远无法替代的。但洪锡强不集邮,要把话说清楚,恐怕得写好多也白搭,再说不集邮的人也没有兴趣听你唠叨中国邮坛邮市的恩恩怨怨,是是非非。 今天我收到了洪锡强从美国寄回的邮票,他的信封上贴了一枚60美分的飞行员纪念邮票和一枚20美分的锦鸡普通邮票,销的是2002年6月17日的麻省贝市的日戳,航空信件在邮路上行进了11天。邮票水红色的画面在印刷件上稍有磨损,右下角略有褶皱,记录着漂洋过海又蓝天飞返的历程。淡淡的戳记销盖在邮票的边沿,毕竟是50元最高面值的信戳票,放在掌心中赏看良久,不仅仅是欣赏邮票,似乎还想找回当年收集信戳票的老感觉,但是没有,咀嚼良久,不知什么原因,遥远的似小虫子在心底钻呀抓呀搔痒般的痴迷愉悦感真的没有了……

文档评论(0)

jdy261842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分享好文档!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