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行知止追求理性的生活––在2015届学生毕业典礼上的致辞.docxVIP

知行知止追求理性的生活––在2015届学生毕业典礼上的致辞.docx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知行知止追求理性的生活––在2015届学生毕业典礼上的致辞

知行知止,追求理性的生活——在2015届学生毕业典礼上的致辞西北政法大学校长 贾 宇亲爱的毕业生同学们,各位老师,各位来宾:大家早上好! 紫薇花开,骊歌响起,我们在这里举行西法大每年最为隆重的仪式——毕业典礼。今天这个神圣的仪式,属于你们——2015届4647名毕业生,它是你们顺利毕业、学业圆满的加冕礼,更是你们投身社会、启程远航的出征式。在此,我谨代表全校教职员工、广大校友和你们的师弟师妹们,向你们致以最热烈的祝贺和最美好的祝愿! 在西法大学习生活期间,你们不负青春年华,一起逐梦前行,收获了知识,强健了体魄,提高了能力,建立起师生情、同窗谊,也将西法大的精神、风骨、道统深深融入你们的血液里,在这里留下了许多美好的记忆。我们一同目睹了,学校历经坎坷争取到博士点后,师生、校友为之欢呼雀跃的动人场面;一同见证了,学校成为全国为数不多能够培养全部类型卓越法律人才的高校;一同为学校获批为西北地区第一个法学一级学科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喝彩;又一同亲历了,学校今年起在全国绝大部分省(市、区)实现一本招生。你们亲自参与、经历了西法大的这一次次跨越,你们离开母校时,应该充满骄傲与自豪。 当然,作为成长中的热血青年,你们中的有些同学在学校期间,也曾留下过另一类印记。例如,2014年12月22日夜晚,那次集体的无意识的宣泄和狂欢,你们吼声震天,往楼下摔了无数的暖水瓶,学校立刻被上了网,打扫卫生的校工师傅们辛劳到凌晨。且不说学校限制宿舍滥用大功率电器是为同学们的生命安全考虑,即使学校的工作有瑕疵,同学们提出反对意见的这种形式也完全不符合法治信仰、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这不应该是西法大学生的行事风格。我在这样喜庆的场合提及这样的记忆,不是为了批评同学们。老师只是在这儿掏心掏肺的给大家提个醒,今天出了学校大门,以后绝不要再做这样的事情。母校对同学们的爱是深沉的。那两天你们把事情闹到风生水起,学校没有追究任何一个同学的责任,今天没有任何一个同学为此事背着哪怕一页纸的负担离开母校。但今天出了母校的大门,若有同学还以这样的方式表达意愿,结果一定迥然不同。切记!切记!! 今天,你们要离开母校远行了,作为校长,我照例要送几句叮咛嘱咐的话。去年毕业典礼,我致辞的主题是,“好好享受自爱、自强、幸福的生活”,今年我演讲的主题是“知行知止,追求理性的生活”。 宋代大儒,与周敦颐、张载、程颢、程颐并称“北宋五子”的邵雍有诗云:“知行知止惟贤者,能屈能伸大丈夫”。所谓“知行”,在“知行合一”的语境下,讲的是认知和行动的统一。这里的“知行知止”,则是说,贤者既知道人生该做什么,怎么做,也知道事情做到什么样的程度,才算恰到好处。 平时与同学们交流,讲的更多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内圣外王”“经世致用”之道,属于“知行”范畴的较多,今天,我要强调的重心在“知止”。 儒家经典《大学》中关于“知止”的论述是这样的:“知止而后能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始终。知所先后,则近道矣。”知止能带来这么一连串的好处,所以知止就接近了大道。朱熹解释说:“止者,所当止之地,即至善之所在也。知之,则志有定向。”所以《大学》开篇就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让同学们明白人生中各种“当止之地”,教同学们找到一切事物的“至善之所在”,这就是大学之道。人生漫长、世事纷繁,“当止之地”甚多,“至善之所在”难求。我尝试择其要者,谈几点体会。 第一,追求知识,切忌浮躁、盲从 中国古代知识分子有“学不可以已”的传统,你们是硕士、学士,自然也是知识分子。面对知识快速更新的时代,要在未来的社会中避免被淘汰,走出校门后当然要继续学习、终生学习。但追求知识也要“知所止”。 追求知识,要拒绝浮躁。做学问是一件寂寞的事情,俗话说“学案最高唯寂寞”、“板凳要坐十年冷”,需要一点一滴积累,一步一步循序渐进,急于求成、浅尝辄止是不可能有所作为的。除此外,还要有抵御种种外来诱惑的定力。明代大儒王守仁就指出“为学大病在好名”,要敬谢浮名,无厌无躁,潜心研究,摆脱浮躁、功利的心态,才能格物致知,学业精进。 判断事物,要拒绝盲从。欧阳修曾在《尹师鲁墓志铭》中,这样褒赞师鲁,“其与人言,是是非非,务穷尽道理乃已,不为苟止而妄随。”意思是说,师鲁与人谈论,肯定对的,否定错的,一定要把道理说透彻才罢休,不随便停止而胡乱听从别人的意见。 中国传统文化中有很多推崇慎思明辨的名言,如《论语》中的“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中庸》里的“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如今安眠在宝鸡眉县的横渠先生张载也曾说过,“学则须疑”“于无疑处有疑,方是进矣”。 对于今天的人们来说,做到不盲从

文档评论(0)

shaoye348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