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好氧颗粒污泥的形成机理初探
好氧颗粒污泥的形成机理初探
摘要:以活性污泥曝气池中的絮状活性污泥为接种污泥,在实验控制的条件下,在序批式运行的反应器中可以快速地形成颗粒污泥,反应器启动4 d就开始形成颗粒污泥,趋于成熟后,SVI值在50~60 mL/g, 直径在2~4 mm,MLSS达到6.8 g/L。好氧颗粒污泥具有良好的COD去除率和良好的沉降性能,并对好氧颗粒污泥的基本性质及形成机制作了初步的 分析 。
关键词:好氧颗粒污泥 颗粒化过程 剪切力
在生物处理系统中,处理效能的高低主要由微生物的特性及微生物的浓度所决定,反应器内生物量越大,活性越高,沉降性能越好,单位体积反应器的处理效率会越高。对于厌氧生物处理,高效的UASB (upflow anaerobic sludge blanket) 反应器的处理负荷可达到 40 kg / (m3·d)[1], 其主要原因就是UASB 中活性污泥以颗粒状存在。因此,在反应器中积累大量的活性污泥,而且沉降性能好,不需要额外的沉淀池。近几年, 研究 已经转向开发SBR(sequecing batch reactor)反应器中的好氧颗粒污泥[2-4]。相对于常规的好氧污水处理系统,好氧颗粒污泥存在着如下优点, 规则的、密实的、坚固的微生物结构,良好的沉降性能,较高的微生物量,以及对有机负荷冲击的应变能力强等。Morgenroth[2] 和Peng[5]等人的 文献 中提到,好氧颗粒污泥的形成的时间分别需要20和40 d左右。
目前 ,国内外对好氧颗粒泥的研究刚刚起步,没有足够的文献对其形成机制、进化过程等进行明确的阐述。本研究工作旨在通过跟踪观察好氧颗粒污泥的快速形成及生长过程,对其形成机制进行初步的探讨。
1. 实验材料与 方法
1.1 实验装置
实验所用反应器为上流式玻璃圆柱体,内径为5 cm,总高度为70 cm,有效容积为1.5 L,实验在室温下运行。接种污泥取自上海市闵行污水处理厂,接种量为600 mL (污泥浓度为 1.86 g/L)活性污泥。采用体外曝气的方式通过回流水提供溶解氧。每昼夜运行2或3个周期,每个周期包括10 min沉淀,5 min进水,5 min 排水,其他时间为曝气反应时间。
1.2 实验用水
采用人工合成模拟废水(表1) 。
表1 模拟废水的成分
基质名称 浓度
/(g.L-1)
基质名称 浓度
微量元素[10] /(μg.L-1)
C6H12O6 0.9375
NaAC 1.28
蛋白胨 0.005
NH4Cl 0.20
K2PO4.3H2O 0.08
CaCl2 0.02
FeSO4.7H2O 0.02
MgSO4.7H2O 0.03
H3BO3 0.05
ZnCl2 0.05
CuSO4.5H2O 0.06
MnSO4.H2O 0.05
(NH4)6Mo7O24.4H2O0.05
AlCl3.6H2O 0.091
CoCl2.6H2O 0.05
NiCl2.6H2O 0.092
1.3 分析项目和方法
(1)COD、SV、MLSS,、 SVI等均按照美国国家标准方法[9]分析测定。
(2)颗粒的形成过程及微生物相变化通过数码相机和光学显微镜(UNIC M250)跟踪观察。
(3)耗氧速率 OUR通过溶氧仪(WTW-oxi197i)测定并 计算 得到。
2. 实验结果及讨论
2.1 概要观察
反应器通过接种600 mL絮状活性污泥启动,种泥的SVI值为187 mL/g。在反应器中沉降10 min后,污泥床的体积为295 mL,经过12 h驯化后,污泥床的体积变为163 mL,此后,污泥床开始增长,这意味着驯化期的结束。 从第4 d开始定期监测每个周期COD降解情况,参见图1。COD的去除基本发生在前2 h内,在每一个循环时间内,后半周期的微生物均处于饥饿状态。这样,微生物就会经历高基质浓度期与饥饿期不断交替的变化,从而引起微生物表面特性的变化,再在上升流态的水力剪切的作用下,就会逐渐形成颗粒污泥。Tay[6]等人也提出,周期性的好氧饥饿段触发了微生物的聚集,进一步增强细胞间的相互作用,从而形成较致密的微生物聚集体,这在颗粒化过程中是关键的一步。
图1 每个周期前6 hCOD曲线
由图1还可知,随着颗粒化污泥的逐步形成,COD的降解能力和去除速度都有很大程度的提高,这与颗粒化污泥形成的过程中,微生物量的逐渐增大是分不开的。
为防止反应器壁上过多的生物膜的生长,要频繁的清洗器壁。如果器壁上微生物的生长占优势,就不利于颗粒污泥的形成。这是因为形成生物膜的微生物与形成颗粒污泥的微生物形成竞争机制,当生物膜的生长由于清洗器壁受限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