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清代京剧
京剧的发展 起源/发展/代表人物/特点 一、清代戏曲的发展:昆曲的衰落与地方戏曲的兴起 (一)昆腔的渊源、兴起与衰落: 明代中期传奇戏曲唱腔因地域不同而逐渐形成几种不同的声腔:余姚腔、海盐腔、昆山腔、弋阳腔。余姚腔、海盐腔二种主要流行于江浙两省,余姚腔还兼及今安徽南部;弋阳腔不仅流行于江西、福建、湖南、广东,而且传入北京,形成一种声腔系统,称为“高腔”。明嘉靖十年至二十年间(1531~1541),住在太仓的魏良辅总结北曲演唱艺术的成就并吸取海盐、弋阳等腔的长处,对昆腔加以改革,总结出一系列唱曲理论,从而建立了委婉细腻、流利悠远的昆腔歌唱体系。其声调清柔而婉折,富于跌宕变化,适宜表现带有伤感色彩的内心情绪。但这时的昆腔仅仅是清唱。之后,昆山人梁辰鱼继承魏良辅的成就,对昆腔作进一步的研究和改革,编写了第一部昆腔传奇《浣纱记》。这部传奇的上演,扩大了昆腔的影响,文人学士争用昆腔新声撰作传奇,习昆腔演唱者日益增多。到万历年间,影响已从吴中扩展到江浙各地。昆腔传入北京,又迅速取代了盛行于北京的弋阳腔,逐渐发展成全国性剧种,称为“官腔”。 清康熙时,大兴文字狱,在扬州设局修改词曲,加强对戏曲的控制,迫使剧作家的创作远离现实,造成《长生殿》、《桃花扇》以后优秀剧作的寥落。 另一方面,昆曲表演凝滞,唱做过分吃重,束缚了创新;剧目陈旧,缺乏新鲜气息。加之格律过分谨严,文辞古奥典雅。这就使昆剧逐渐脱离群众,步入困境。 清初,京师梨园最盛行的是昆腔与京腔(源出弋阳腔,简称弋腔,亦称高腔,传至北京的称京腔),乾隆年间地方戏曲兴起。乾隆四十四年(1779),秦腔演员魏长生以《滚楼》一剧名动京师,京腔大为减色。各种地方戏曲借着为乾隆及皇太后祝寿之名,纷纷进京献艺。因为剧种繁多,为了正名起见,从这时起戏曲开始分为“花”(地方戏曲包括:京腔、秦腔、弋阳腔、梆子腔、罗罗腔、二簧调,统称“乱弹”。)“雅”(昆曲)两部。当时昆曲(雅部)只能演唱于郡城,谓之堂戏。但称为花部或乱弹的各种地方戏曲,得到广大人民的喜爱,对昆曲形成对抗的形势,并且日占优势。地方戏曲和杂剧、传奇不同,大都语言通俗,形式短小,便于排演。不少作品反映了社会现实的黑暗,揭露了贪官污吏的丑恶面目。 焦循(1763-1820)在《花部农谭》对地方戏曲作了评述,并说明昆曲衰落的原因。一是昆曲虽极谐于律,但病在繁缛;花部则音调慷慨,激发人心。二是昆曲文辞虽典雅,如未睹本文,则茫然不知所谓;花部虽直质,妇孺能解。三是昆曲内容多男女猥亵;花部多忠孝节义,足以动人。 二、京剧的形成 京剧的形成和发展,有复杂的过程,它以徽调的二簧和汉调的西皮为主要腔调,吸取昆曲、秦腔的曲调、剧目和表演方法,以及许多民间曲调,逐渐融合、演变而成。 孕育京剧的真正母体是从乾隆末年开始陆续进京的各个徽班,徽班在二黄腔调为主体的基础上,广采博收,容纳四方,从而产生了京剧。从徽班进京(1790)开始孕育京剧算起,到道 光中叶京剧基本成型,大约为三四十年。 (一)三庆徽班入京:二簧与京、秦两腔的合作与融合。 所谓徽班,并非专唱徽调(即二簧调),而是指由安徽商人投资组成的戏班而言。徽班进京,是扬州盐商江鹤亭(安徽籍)为了庆祝乾隆八旬寿辰,于乾隆五十五年(1790)组织进京的,由高朗亭率领的第一个徽班,名“三庆”。1790年三庆徽班入京,不久便吸收了京、秦二腔,京师梨园大部分为徽班所掌握。这是后来徽班逐渐发展成为京剧的一个关键。三庆班在扬州时就以唱二簧调为主,并兼唱昆腔各种腔调,是个诸腔并奏的戏班。三庆班进京前,京城以魏长生的秦腔流行。三庆班进京后,以其诸腔并奏和剧目内容多样化的两大优势,很快就压倒秦腔。秦腔演员不得不脱离秦腔班而投入新兴的徽班以谋生计,结果就形成徽、秦两腔合作的局面。 (二) “四大徽班”进京:北京戏坛的霸主,二簧调独尊剧坛。 继三庆班接踵而来的徽班有四喜、春台、和春各班,加上三庆班世称“四大徽班”。这一变化促使京师梨园面貌又迅速为之改观。徽班不仅继续保持扬州时期的诸腔并奏的传统演出,并逐渐把秦腔的所有剧目也陆续学了过来。从此,在北京素为小市民喜爱的秦腔以及为宫廷和士大夫阶层所提倡的昆曲,遂都为徽班所据有。以唱二簧调为主的徽班自从吸收了秦腔以后,除拥有原有的昆腔等腔调和剧目外,又新增添了秦腔──亦即后来称为西皮调的腔调和剧目。徽班的这种兼收并蓄,无所不包的特点,终于使秦腔难以与徽班抗衡,而纷纷报散。从此,作为一个剧种代表的二簧调便独尊剧坛,风行一时。 (三)湖北的西皮调与安徽的二簧调的合流:“皮簧戏”。 道光年间,湖北演员余三胜等入京,带来所谓“楚调”(汉调)之后,又引起了新的变化,促成湖北的西皮调与安徽的二簧调合流的所谓“皮簧戏”。 余三胜(1802-1866)湖北人,原为汉调演员,道光中期来京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