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基础知识.ppt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文言文翻译原则 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信”即字字落实,力求准确; “达”即文从句顺,力求通顺; “雅”即生动形象,讲究文采。 1、一词多义: 道: (1)道路。(会天大雨,道不通《陈涉世家》) (2)道义。(伐无道,诛暴秦) (3)方法。(策之不以其道《马说》) (4)说,讲。(不足为外人道也《桃花源记》) 未尝有道韩文者(称道 ) 人不学,不知道(封建社会的政治制度和道德规范)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儒家的“道”)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传统、风尚 ) 师 (1)古之学者必有师(老师 ) (2)吾从而师之( 以……为师) (3)吾师道也(学习 ) (3)孔子师郯子(以……为师) (4)师道之不复可知矣(从师学习) (5)十年春,齐师伐我(军队 ) 所以 (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用来…… ) (2)所以遣将守关者( ……的原因) 2、古今异义词 古汉语中有大量古今字形相同而意义用法不同的词,即古今异 义词。 “金就砺则利”(《荀子·劝学》)中的“金”原泛指一切金属;现在 专指黄金。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龟虽寿》)中的“烈士”,本指有操守 有抱负的男子;现在则专指为革命事业献身的人; “先帝不以臣卑鄙”(《出师表》)中的“卑”是指地位低下,“鄙” 是指知识浅陋,并没有贬义;现在的“卑鄙”则指品质恶劣,已变为 贬义词。 “爪牙”古时指武臣或得力助手,属于褒义,如韩愈《与凤翔邢尚 书书》:“今阁下为王爪牙,为国藩垣”;而现代汉语中的“爪牙”则 是“比喻坏人的党羽和帮凶”,为贬义。 3、通假字 (1)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知 通“智” 《〈论语〉十则》 (2)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要,通“邀”,邀请。《桃花源记》 (3)将军被坚执锐。 被,通“披”。《陈涉世家》 (4)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畔,通“叛”,背叛。《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5)小惠未偏,民弗从也。 偏,通“遍”,遍及,普遍。《曹刿论战》 练习: 1、崔家顾人刺我,请以闻。 2、翼日进宰,宰见其小,怒呵成。 3、昌宗从旁趣说(人名),使速言。 4、旦日不可不蚤来见项王 5、复之以掌 6、卒然临之而不惊 7、傲不可长,欲不可从,志不可满,乐不可极 4、文言文实词与虚词: 实词: 1、追亡逐北 2、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3、曹操之众远来疲敝 4、通五经,贯六艺 5、庶竭驽钝,攘除奸凶 6、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 7、带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 8、今主上幼冲,贼臣虎据,雄才奋用之秋也 虚词 (1)焉 从师而问焉(代词,指“道”) 非再至,焉知其奇若此(怎么 )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于此 ) 子不有得焉,则我得矣( 句末语气词 ) 神明自得,圣心备焉(句末语气词 ) (2)是 甚不自是也(认为正确) 如是者数矣(这,这样) 定是非以教吾子(正确) 不知木兰是女郎(判断词) 唯利是图(提宾标志) (3)之 代词 第三人称代词,他、她、它(们)。有时灵活运用于第一人称或第二人称。 ①太后盛气而揖之。(《触龙说赵太后》) ②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之:我)(《廉颇蔺相如列传》) 指示代词,这,此。 ①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季氏将伐颛臾》) ②之二虫又何知。(《逍遥游》) 助词 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的”,放在定语和中心语之间。 ①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季氏将伐颛臾》) ②子而思报父母之仇,臣而思报君之仇。(《勾践灭吴》) 放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①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烛之武退秦师》) ②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放在倒置的动(介)宾短语之间,作为宾语提前的标志。 ①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师说》) ②譬若以肉投馁虎,何功之有哉?(《信陵君窃符救赵》) 放在倒置的定语与中心语之间,作为定语后置的标志。 ①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劝学》) ②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屈原列传》) 用在时间词或动词(多为不及物动词)后面,凑足音节,没有实在意义。 ①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寡人之于国也》) ②余扃牖而居,久之,能以足音辨人。(《项脊轩志》) 动词,到……去。 ①有牵牛而过堂下者,王见之,曰:“牛何之?”(《齐桓晋文之事》) ②卒之东郭墦间,之祭者,乞其余;不足,又顾而之他。

文档评论(0)

wuyoujun92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