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采访笔记.doc

  1. 1、本文档共1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电视采访笔记

第一章 电视采访的共性和个性 电视采访,作为新闻采访的一种形式,其定义可概括为:电视新闻工作者,利用电视技术手段,为进行电视报道,而进行的素材采集活动。 第一节 采访活动的共性特征 一、采访使命 记者采访的使命就是记录今天的历史。 记者的这一特殊使命,决定了采访范围的无限广阔——整个人类社会活动的舞台。由于记者履行着记录今天历史的使命,所以,他的采访活动能够影响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又由于采访活动发挥着推动历史前进的作用,记者才能够在社会中享有相对崇高的地位。 二、采访视野 记者的采访视野是整个人类社会。世界著名报人约瑟夫·普利策认为:倘若一个国家是一条航行在大海上的船,记者就是站在船头的瞭望者。他要在一望无际的海面上观察一切,审视海上的不测风云和浅滩暗礁,并及时发出警告。在人类社会的发展史上,许多自然科学家可以在一间斗室中创造出人间奇迹,马克尼、贝尔、爱迪生等科学家如痴如狂、闭门不出、潜心钻研实验,发明了无线电、电话、电唱机。然而,如果记者期望通过关起门来专心致志地研究某一特定领域的物质现象,就能够透视整个社会,是绝不可能的。 三、采访认知 记者采访认知的过程,就是主体认识客体的过程。 认知,是指人的头脑对客观世界加以反映,并通过这种反映得出一定的看法。 采访,是记者认识客观事物的活动,这种认识活动是以唯物主义的认识论为理论依据的。换言之,采访并非借助对客观的描述,来表达主观意向的活动。 四、采访目的 记者采访的目的是:传播信息、交流信息、沟通社会。 记者采访的目的决定了记者职业的突出特征——社会活动家。作为社会活动家,记者的采访方式具有特殊性,其主要表现是:记者采访常常以同人打交道,即人际交往的方式进行,它的性质不是纯私人的活动,而是一种社会活动。 记者代表的是所属的传播媒介,受采访对象也不仅仅是代表个人,而是作为某一类的社会现象的代表而接受采访的。 记者采访的着眼点是采访对象的社会联系,以及具有一定意义的社会关系形态,双方进行接触,不是为了个人的目的,而是为了整个社会。采访的最终结果,也必然超出个人的生活圈,在社会上产生广泛影响。 五、采访方法 记者采访的基本方法是:访问、观察、体验、研究资料。 记者的采访是一种特殊的调查研究,而这种调查研究正是运用这些基本方法来进行的。 这里需要特别提示的是,其他类型的调查研究也采用类似的方法,但因其目的不同、社会连接的方式不同,所以在方法的运用过程中存在着很大差异。明确这些不同点,可以使我们更为清楚地了解、认识记者采访的规律。 六、采访突发性 一些新闻事件是突然发生,记者常常在毫无准备的情况下,面对新闻突发事件的到来。新闻事件的这种突发性,要求记者应立即赶赴新闻事件的现场,迅速对突发性的项目进行调查研究,任何一条突发新闻都要求记者随时待命,随时进入新闻采访的状态。 七、采访时效 记者采访时效的要求是分秒必争。相对来讲,记者的采访作为一种社会活动,其中突出的特点之一就是讲求时间效率,有时甚至要与事件的发生同步进行。《纽约时报》前副总编罗伯特·莱斯特指出:如果说,二战前最没有生命的事物,莫过于昨天的报纸的话;今天,最没有生命的事物,莫过于几小时以前发生的新闻。随着广播电视的发展,现在看来,最没有生命的事物莫过于几分钟前、几秒钟前的事物。过去的新闻是TNT(“Today News Today”),即“今天的新闻今天报”,现在的新闻则是NNN(“now news now”),即 “现在的新闻现在报”。 八、采访任务 1 采写公开报道的新闻; 2 采写不公开报道的内参; 3 建立信息网络。 九、采访工序 从整个新闻传播的程序来看,采访是第一道工序,是新闻传播过程中的第一环节。有经验的记者在谈到采访和写作关系时认为,七分采,三分写;或者八分采,二分写。意思是说,如果记者采访的时间或者精力所耗为十分,那么七分或者八分应该花在采访上,三分或两分花在写作上。因为,没有采访,哪来的“原料”,没有“原料”,又何以“加工”。道理是如此简单明了,但初学采访的记者却往往容易本末倒置。我国著名记者艾丰在一次讲学中曾说过这样的话,如果一个记者采访后得到的材料在报道时用上了80%或50%以上,那么,这个记者的采访是不深入的。—般来说,记者采访后报道用上的材料,只占全部材料的很少部分,而 又能说明问题,那么,记者的采访是下了功夫。 强调采访是报道的基础,这并不是说写作或制作就不重要。早在60多年前,我国著名记者

文档评论(0)

2017ll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