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1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2012年叙述学第3讲:叙述(者)不可靠Narratorial Unreliability 解释标准难题 不可靠叙述 “自限”,自限的戏剧化 主体各层次间的亲疏格局, 隐含读者 解释标准难题 解释标准是双刃剑 解释无标准,文本开放,无限衍义。 解释有标准,才能讨论文本结构,讨论表意过程诸特点。 不然无法讨论文本的意义地位; 无法构建隐含作者; 无法讨论叙述者的可靠性。 隐含作者 ? 隐含读者 隐含作者与隐含读者也是叙述过程中互相依存的一对。 隐含读者叙述价值观集合的接受者,是假定会对隐含作者的意见产生呼应的对象。 读者完全接受隐含作者传送给隐含读者的那套价值集合,就是把自己放到隐含读者的地位上。 如果他对作品持批评审视态度,他与隐含读者就保持一个距离。 隐含作者?隐含读者,叙述者?受述者 隐含读者不是受述者,正如隐含作者不是叙述者。 叙述者与受述者直接与叙述行为有关,人物、情节等等叙述文本中的成分是在他们之间的信息传递中产生的。他们在叙述内。 隐含作者与隐含读者只与作品的社会文化的、道德的或美学的价值有关。他们在叙述外。 ”文本含义”是尚未衍义的第一解释项 能够归纳固定的,只有隐含读者----接受隐含作者全套价值观的假定读者。确定隐含作者,也就确定了隐含读者,“隐含读者是隐含作者的读者”,两人互为镜像。 这样,意义又回到文本之中。 “文本含义”体现为尚未衍义的第一解释项,这个第一解释项虽然因读者而异,但是相对固定,在文本意义的基础上生成。 “读者”难题 作品在读者心中形成意义,他是意义过程的完成者。 没有读者的叙述只是一个潜叙述。 读者又是文学分析中最飘忽不定而且永远无法固定的因素。 “读出来的意义”如果是具体的个别的读者所为,那完全没有概括的可能。 在叙述分析上,需要一个抽象的、有读出意义的能力的读者,作为意义判断标准。 抓不住的读者 别林斯基:“读者群是文学的最高法庭,最高裁判” 瑞恰慈称为“理想读者”Ideal Reader,卡勒,姚斯同意 燕卜荪称为“具有正当能力的读者”,后来他又称为“合适读者”Suitable Reader 罗伊·哈维一皮尔斯称为“受过合适训练的读者” Appropriately-Trained Reader 里法台尔称为“超读者”Superreader 费许称为“有知读者”Informed Reader 艾柯称为“模范读者”Model Reader 布鲁克斯-罗丝称为“被编码的读者”Encoded Reader 赫许“意思”说(以个别作者为基点) E.D. Hirsch《Validity of Interpretation》1967,提出后世读者解释出来的是“意义” Bedeutung。而有效解释是作者意向的“意思”Sinn。 每个人对含义的体验各异,但是含义可以确定。 1981年芝加哥大学Critical Inquiry 围绕阐释论战,Hirsch的观念受到挑战:作者“意思”不可究诘,但是文本含义应当可以作为标准。 Iser Implied Reader(以文本结构为基点) Iser根据Ingarden的图式提出的现象学模型。 认为隐含读者是“文本结构期待的读者”,预期的阅读和解释。既不是具体读者,也不是抽象概念。 隐含读者是文本呼唤出来的,因此是邀请结构(inviting structures)形成的“反映网络”(network of response) 意义是隐含读者与隐含作者相互对话的结构。 Wolfgang Iser 皮尔斯试推法(个别的解释过程) 皮尔斯解释说:“在围绕一个题目的复杂论断的纠葛中,假定代表了一个概念……在假定推断中,一个单独的强度较高的感觉,代替了这种线索无穷的感觉,只有对这个假定的结论进行思考才有这个感觉”。 用试推法进行解释,最后产生的是“思维的感性成分”。 试推法不是一个纯粹理性的方法,因为符号的本质是文化的。 试推法,认定无法最后确定真相,只能渐渐靠拢真相。 意图定点(以发出者意图效果为基点) 符号发出者无法控制所有人的解释,却可以设法让大部分接收者的解释落在这一点上,也就是说,让接收者大致上接受发出者的意图意义。 “意图定点”并不是“意图意义”。所有的符号发出者,都给予文本一定的意图意义,但是意图意义并不能代替可实现的意义。 “意图定点”则是符号发出者可以用各种手段达到的一个效果。 广告人的意图是垄断整个市场,但是他做不到这一点,他只能以取得一定的效果为满足。 “阐释社群”(以读者文化群体为基点) Stanley Fish提出此概念(Interpretative Community,1976)。 文本不可能脱离“文化假定”而有独立的意义。 阐释社群,是共享某些文化条件的社群。 我们属于某个阐释社群,因为我们具有某种共享的“认识论”,才会用某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