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杜甫诗三首(导)
《杜甫诗三首》导案
【教学目标?】
1.通过复习,了解杜甫生平以及对其诗歌创作的影响,并且初步了解诗歌格律常识??
2.通过意象把握作者的情感、赏析情景交融、气象宏伟的艺术特点,感受诗人深沉的苦痛与忧思。
3、背诵并默写诗歌
【教学重难点】
【教学课时】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秋兴八首(其一)
【教学目标】
理解诗歌意思
掌握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
一、关于《秋兴》组诗
1创作背景??? 公元759年,杜甫为避“安史之乱”,携妻儿入川,寓居成都,依靠四川节度使严武等亲友的接济维持生活。765年四月,严武病逝,杜甫失去依凭,于是伴同家族,离开成都,乘舟沿江东下,先是寓居夔州,在夔州(今四川奉节)住了两年左右的时间,后转徙于湘鄂之间。公元770年冬,死在由长沙到岳阳的一条破船上。
2题解
在寓居夔州两里,杜甫时年五十五岁,已处在人生之秋,晚年多病,知交零落,壮志难酬,心境非常寂寞、抑郁。当秋风萧瑟之时,不免触景生情,感发诗兴,故曰《秋兴》。《秋兴》是一组诗,共有八首,是第一首。( xiāo sēn ) 急暮砧( )
2、解释下列词语:
凋伤:使草木凋零衰败。
萧森:萧瑟阴森。
兼天:连天。“兼”,连的意思。
塞上:这里指夔州的山。他日:往日。指多年来的艰难岁月。
寒衣:冬天的衣服。
催刀尺:赶裁新冬衣。
急暮砧:黄昏时急促的捣衣声。这里是捣布,把布捣平整后用来裁剪衣服。砧(zhēn),捣衣石。
丛菊 他日泪 孤舟 寒衣 刀尺 白帝城 暮砧
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这首诗最大的艺术特色是借景抒情,情景交融。以描绘秋景为外在的行文线索,诗人由深秋的衰残景象和阴沉气氛感发情怀,书写了因战乱而常年流落他乡、不能东归中原的悲哀和对干戈不息、国家前途未卜的担忧。此诗不但悲自然之秋,更是悲人生之秋和国运衰落之秋,充满悲愁之情。
4、诗中作者情感是怎样表现出来的?(分析表现手法)
【明确】首联:借景抒情
诗人借助秋露清冷,草木凋落,秋气萧森等景象,联想到自己功业无成、无人重用的寂寥一生,如今漂泊沦落,转徙他乡,这是何等哀伤。所以说,这是借用景物描写寄寓了诗人老大伤悲、凄苦的情怀。
背诵诗歌
第二课时
咏怀古迹(其三)
【导学目标】 1、理解诗中塑造的昭君形象? 2、 【学过程】? 1、生字注音壑(?hè?)???朔漠(???)???青冢(?)??省(???)??载(??) 山谷,山沟。3、理解诗面意义 找出其中点明感情的词语 明确:怨恨
(二)讨论:联系写作背景,思考历史与诗人之间有怎样的连接点?表达作者怎样的感情?
联系写作背景就可知道,作者曾在十年前因上疏救宰相房王官触怒唐肃宗而受排挤遭贬。自己一片赤诚,尽忠进谏,皇帝却不分忠佞,无辜贬斥自己,当然怨恨,但又不能明说。所以诗题叫《咏怀古迹》,显然作者在咏叹昭君不幸的同时也在感慨自己的不幸,在表达昭君千载之怨的同时也在暗中表达自己的深沉怨恨。
昭君 诗人
绝代佳人,入宫见妒 才华横溢,入朝见妒
画图省识,远离汉宫 不分忠佞,无辜遭贬
身死异国,环珮空归 漂泊西南,有家难归
(千载之怨) (深沉怨恨)
四、佳句鉴赏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试分析该联中“独”的表达效果。
第三课时
登高
【教学目标】
通过分析意象把握作者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课前检测
1、给下列字注音
渚(??)?萧萧(????) ?繁霜鬓(???)??潦(????)倒???浊(???)酒杯高考题
琅琊溪 【宋】欧阳修
空山雪消溪水涨,游客渡溪横古槎②。
不知溪源来远近,但见流出山中花。
[注] ①此诗写于作者被贬滁州(今安徽省境内)期间。琅琊溪在滁州狼牙山。②槎(chiá):这里指拼扎而成的简易木桥。
1.这首诗围绕溪水描绘了哪几幅画面?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答: 这首诗描写了雪消溪涨、游客渡溪、山花随溪水流出等画面。
表现了作者对琅琊美景的喜爱之情,体现了作者寄情山水的悠然情怀。
2.请从虚实结合的角度对诗中三、四两句进行解析。
答: 实写山花随溪水流出的景象;虚写山中的春意。以及溪源之远、溪流的曲折。虚实结合,激发了读者的想象,丰富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