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8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市教师培训班关于建立健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体系问题的思考 副本
中小学学生心理健康与教育指导 ——关于建立健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体系问题的思考 淮阴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 王聿泼 教授 一个理解:健康与心理健康 ——健康的含义: 1948年,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WHO)在成立宪章中指出:“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而且是一种个体在身体上、精神上、社会上的完全安宁状态” 1989年,世界卫生组织又将健康定义为:“一个人只有在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和道德健康等四个方面都健全,才算是完全健康的人。” ——心理健康的含义: 心理健康指一种生活适应良好的状态。它包括两个方面的含义: 一是指个体心理健康状态,个体处于这种状态时,不仅自我情况良好,而且与社会契合和谐。 二是指维持心理健康、减少行为问题和精神疾病。 ——在1946年的第三届国际心理卫生大会上,就提出所谓的心理健康是指在身体、智能以及情感上与他人的心理健康不相矛盾的范围内,将个人心境发展成最佳状态。 ——该次大会还具体规定心理健康的标志是:①身体、智力、情绪十分调和;②适应环境,在人际关系中能彼此谦让;③有幸福感:④在工作和职业中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过有效率的生活。 ——林崇德教授认为: 心理健康主要是一种个人的主观体验,既包括积极的情绪情感和消极的情绪情感,也包括个人生活的方方面面,其核心是自尊,并且认为心理健康的标志应有两点,一是没有心理疾病,二是有一种积极向上发展的心理状态。 ——黄希庭教授用健全人格状态来界定心理健康概念: 认为中国健全人格者的标准包括:对世界抱开放态度,乐于学习和工作,不断吸取新经验;以正面的眼光看待他人,有良好的人际关系和团队精神;以正面的态度看待自己,能自知、自尊、自我悦纳;以正面的态度看待过去、现在和未来,追求现实而高尚的生活目标;以正面的态度对待困难和挫折,能调控情绪,心境良好。 一个辨别: 心理健康教育及其与德育的关系 “心理教育”这一概念已收入我国《辞海》: ——以培养心理素质和解决心理问题为基本目标的教育。 包括心理培养、心理训练、心理辅导、心理咨询、心理治疗等。 ——有两种形式: 一是积极心理的教育,指培养心理素质,促进身心健康,这是占主导地位的形式。 二是消极心理的预防,指解决心理问题,保持身心健康。其它任务是,解决心理失常,心理障碍等心理问题,防止心理变态、精神病等心理问题的产生。 ——教育部《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对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定义是: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是根据中小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特点,运用有关心理教育方法和手段,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和素质全面提高的教育活动。 ——独生子女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要略差于非独生子女。国内外研究表明相对于非独生子女来说,独生子女智力较好,聪明伶俐,思维活跃,才思敏捷,观察力强。注意力集中,记忆力好,精力旺盛,活泼开朗,兴趣广泛,情感丰富,更易于获得事业上的成就。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中国独生子女人格发展课题组”的研究发现10%以上的独生子女不愿意接纳自己的学习成绩、健康状况及自己的相貌形体;11.5%的独生子女不愿意别人比自己强,尤其不愿意熟悉的同学、朋友比自己强;9.2%的独生子女认为别人毫不重视自己。 ——总体上看独生子女中小学生除了可能产生一般中小学生容易产生的心理问题以外,还容易表现娇气任性、自私、依赖、嫉妒、社会适应不良、偏食等突出心理问题。 ——农民工子女(特别是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较为严峻。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大量的民工涌入城市,其学龄子女也是我国中小学生中的一个比较庞大的群体,其心理健康状况自然受到关注。 ——对我国浙江地区外来农民工子女进行调查发现:我国农民工子女的心理行为问题总检出率为36.02%,而本地学生心理问题的检出率仅为22.71%,以自卑、压抑、学习焦虑等情感问题最为突出,其中男生的行为问题多表现为多动、违纪、交往不良、攻击性、分裂性等,女生行为问题多表现为抑郁、社交退缩等。 1、德育旨在塑造个人的完善的道德品行,而心理教育旨在塑造个人的完善人格 ——德育是一个道德内化的过程,使人塑造高尚的心灵与社会正义感,而心理教育是一个自我反省与强化的过程,使人塑造健康、进取的人格。德育鼓励学生处处向模范人物学习,处处严格要求自己,终而以“君子”自居,心理教育则从“凡人”的角度来分析、接纳学生的行为表现,帮助他寻求其自我完善的途径 。 2、德育的核心问题是人生观问题,心理教育的核心问题是成长问题 ——德育力图使学生认同并接受高尚的道德规范,形成良好的思想品行。 德育的核心问题是个人的人生观与价值观问题。它力求使学生分辨是非,接受真善美的事物,厌恶邪恶与非正义的事物,追求高尚的思想境界与品行。也就是它希望帮助学生形成高尚的世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