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2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 【考纲解读】 1、春秋战国以来的古代商业;“市”的变迁与城市的发展;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特点。 2、重农抑商;“海禁”与“闭关锁国” 第2讲 古代商业的发展及经济政策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1、阅读书本知识,简述商周时代至明清时期商业发展概况。 商朝 商朝人以善于经商著称,因此后世将从事商业活动的人称为“商人” 春秋战国 官府控制商业的局面被打破 秦汉 统治者推行重农抑商政策,商人经商受时间、地点的限制; 隋唐 农村集市贸易发展起来;为商业服务的柜坊和飞钱相继问世; 两宋 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商税收入成为政府的重要财源; 元朝 大都成为国际性的商业大都会; 明清 长途贩运贸易发展较快,出现了“商帮”。 一、古代商业的发展 2、材料 里坊,或称里、坊,是我国古代城市的基层居住单位。……(唐初长安城)“千百家似围棋局,十二街如种菜畦”。……“昏而闭,五更而启。”……“诸侵巷街、阡陌者,杖七十。”……“中使郭里曼酒醉犯夜,杖杀之” ——李合群《论中国古代里坊制的崩溃》 “其余坊巷市井,买卖关扑,酒楼歌馆,直至四鼓方静,而五鼓朝马将动,其有趁卖早市者,复起开张。无论四时皆然。” ——(宋)耐得翁《都城纪胜》 (北宋都城汴京)至州桥投西大街,乃果子行。街北都亭驿相对梁家珠子铺,余皆卖纸画,花果铺席……御街一直南去,过州桥,两边皆居民,街东张家酒店,次则王楼山洞梅花包子,李家香铺子…… ——《东京梦华录》 根据以上材料,结合书本知识概括市在宋朝以前和宋朝时期的发展情况有何不同? 饮食服务娱乐设施比较完备,城市经济职能增强。 1、宋朝以前, 有特定区域; 市与居民区严格分开; 官府设置专门的管理机构,对市场交易进行严格的管理, 按时开市、闭市,闭市后不允许交易。 2、宋朝时, 城市中坊和市的界限被打破,城郊和乡村的“草市”也更加普遍。 全国出现了数十座较大的市镇。 日中为市的经营时间限制被打破 交易活动也不再受官府的直接监管。 3、古代城市的发展 古代城市兴盛的原因 著名古代城市 扬州、成都 长安、洛阳、开封、临安、大都 政治中心;军事重镇; 交通枢纽; 济 永 渠 邗 济 通 沟 江 南 河 渠 608年 605年 605年 610年 涿郡 长安 洛阳 余杭 江都 隋朝大运河的开凿 隋 唐 隋唐运河沿岸经济的交流 3、古代城市的发展 古代城市兴盛的原因 著名古代城市 扬州、成都 丝绸之路的开通;大运河的开通;经济重心南移 长安、洛阳、开封、临安、大都 政治中心;军事重镇; 交通枢纽; 政治中心、军事重镇 经济中心 4、材料 僇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免除徭役)事末利(经商)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没收其妻子儿女为官奴婢)。 ——《史记?商君列传》 (战国以前)四海之内,分为万国。城虽大,无过三百丈者,人虽众,无过三千家者……(战国时)千丈之城,万家之邑相望……(齐都临淄)甚富而实,其民无不吹竽鼓瑟,击筑弹琴,斗鸡走犬…… ——《战国策》 农为天下本务,而工贾皆其末也……工贾取其利,而失之义,唯在平日留心劝导,使民知本业为贵。 ——清雍正帝 根据以上材料,结合书本知识概括重农抑商政策的基本史实以及影响。 二、古代的经济政策 含义: 产生原因: 开始实行: 实行目的: 其核心内容是主张重视农业生产生产和小农经济,严格限制工商业的发展。 是确保赋役的征派和地租的征收 是巩固封建统治。 直接目的 根本目的 古代中国,农业关系到封建国家的兴亡。 根本:是自给自足自然经济的反映 战国时期 商鞅变法 影响 积极作用(前期和中期):在封建社会初期,有利于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巩固新兴的封建地主阶级政权,有利于社会稳定。 消极作用(明清时期):阻碍了工商业的发展,严重地妨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滋长。 表现 战国时期:商鞅首倡“重农抑商”政策。 汉武帝时:货币官铸、盐铁酒专卖、官营贩运、物价管理,以及向工商业者加重征税等。 明清时期:传统的专卖制度;加征民营商业的商税;歧视商人的规定;组建庞大的官营手工业。 5、材料 寸板不许下海,寸货不许入番。 朕以海道可通外邦,故尝禁其往来。 以倭寇仍不稍敛足迹,又下令禁濒海民私通海外诸国。 ——《明太祖实录》 顺治元年。清政府颁发“迁海令”。将北起山东南至广东的沿海居民内迁三十四华里,并且将所有沿海船只悉行烧毁,寸板不许下水。凡溪河装栅,货物不许越界,时刻瞭望,违者死无赦。 ——《台湾外纪》卷十二 以上材料表明明清实行了哪一政策?结合书本概括其基本事实以及影响。 政策: 含义: 原因: 评价: 明初实行海禁 清朝“闭关锁国” (1)海禁,主要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