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节与现代生活.ppt

  1. 1、本文档共10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中国伦理思想体系主要是三方面构成:人伦关系原理;道德主体品格要求;人性的认同。即人伦、人道、人性。“礼”的法则,“仁”的原理,修养的精神,构成中国伦理体系的基本结构要素。 (1)人伦关系原理。“礼”是中国文化人伦秩序与人伦原理的最集中的体现和概括。中国伦理秩序就是“礼”的秩序。中国伦理思想体系的建构过程,就是“礼”的创造性转化过程:通过西周的维新,把氏族社会作为习俗法规的礼转化为文明社会的秩序,即“周礼”; 在春秋时期,“礼崩乐坏”的背景下,孔子对“礼”进行了伦理化、道德化的提升,实现礼的第二次转化;西汉时期,董仲舒把“礼”转化为“三纲五常”大统一的封建礼教,是第三次转化;宋明时期,新儒学面对新的社会矛盾和伦理危机,把“礼”转化为神圣的、绝对的“天理”,为第四次转化。四次转化从伦理思想说包含民族因素主要有三方面: 一是五伦设计。五伦:父子(有亲)、夫妇(有别)、兄弟(长幼有序)、君臣(有义)、朋友(有信),它是“礼”的基本构成,是中国伦理的范型,它贯穿于中国伦理思想发展的始终。 五伦以家族为本位,把家族血缘的情理上升扩充为社会伦理的原则和国家政治的原理,建构起身、家、国、天下四位一体的伦理系统,形成以“孝悌”为本的道德价值取向。以仁爱为根本精神的五伦,其思路和运作过程是: 亲亲——忠恕——人道,从而达到个人伦理——家族伦理——社会伦理——国家伦理——宇宙论理的贯通,建立起“亲亲仁民”、“民胞物与”的道德情怀。 二是整体主义。“礼”的精神、“五伦”的精神,首先是强调整体秩序的精神。它把整体秩序作为最高的价值取向,个体在既有的人伦秩序中安伦尽份,维护整体的和谐。中国伦理从孔子开始强调先公后私,并作为义与利的重心,宋明理学以公私为判断天理人欲的标准,形成整体至上主义。它助长了封建专制,但这又是爱国主义和民族凝聚力的基础。 中国美德由于性善的信念占主导地位,强调自主自律,特别重视“诚”与“信”的品德。“诚”即真实无妄。《大学》言:“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孟子? 离娄》)。 真实无妄是天道,而对诚的追求则是人道,故“养心莫善于诚”(《荀子·不苟》)。以诚为基础,几千年来中国人形成了“为人诚实,待人诚恳,对事业忠诚”的美德。 信与诚是相通的品德。《说文解字》云:“信,诚也,从人言。”孔子把“信”作为做人的根本。“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论语? 为政》)。“信”的基本要求是言行相符,“言必信,行必果”。 “朋友有信”历来是中国人交友的基本准则。孔子就把“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论语?公冶长》)作为自己的志向;在为政中,把 “足食、足兵、民信”作为三个要领。三者中,“信”又是最根本的,因为“民无信不立”(《论语?颜渊》)。董仲舒以后,中国传统道德更是把“信”与“仁、义、礼、智”并列为“五常”之一。守信用,讲信义是中国人公认的价值标准和基本美德。 礼之内像 礼之内像,孝道。 在人伦关系中,中华民族不仅讲“诚、信”,而且还有图“报”的德性。“报”即知恩思报,回报既是中国人的传统美德,也是道德生活的重要原理与机制。中国古人早有“投之木瓜,报之桃李”,“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等训言。中国人强调,报父母养育之恩,长辈提携之恩,朋友知遇之恩,国家培育之恩等,这是公认的美德。 中华民族由于家庭本位的社会结构和礼教文化的传统,培育了一个整体主义的精神,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克己奉公的美德。在传统社会要求把维护家族整体利益作为首要的价值取向。 礼之公 先公后私,可以永恒。 “礼”的精神本质上是一种秩序的精神,突出的是整体秩序对个体的意义,要求个体服从并服务于整体。中国伦理道德把“公义胜私欲”作为道德的根本要求,乃至把“公”作为道德的最后标准。 朱熹说:“凡事便有两端,是底即天理之公,非底即人欲之私。”(《朱子语类》卷一三)“公”之核心是去私意,“背私之谓公”。因而奉公就必须克己,克尽己私便是公,亦即是天理。“克己”即克制己私,超越自我,服从整体。 克己奉公的精神本质上是先公后私,个人私利服从社会公利。中国人历来以“天下为公”、“廓然大公”作为价值理想。中国文化中的“大同世界”,基本精神就是一个“公”字。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是谓大同。”(《礼记?礼运》) 这种“公”的精神培育,是强化对社会、民族的义务感和历史责任感。在这种精神培育下,历史上出现过无数爱国爱民、舍小家顾大家的杰出人物,成为中华民族的骄傲。 礼之内 安伦尽份,反躬内求。 性善的信念和性善论的传统,使中国伦理道德乃至整个中国文化,都建立在对人性尊严的强调与期待上。中国传统伦理深信,人性中具备了道德的一切要素与可能,因而“为仁由己”

文档评论(0)

junjun37473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