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草原文化与农耕文化的冲突之我见.doc

  1. 1、本文档共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草原文化与农耕文化的冲突之我见

草原文化与农耕文化的冲突之我见 农耕文化,是指由农民在长期农业生产中形成的一种风俗文化,以为农业服务和农民自身娱乐为中心。农耕文化集合了儒家文化,及各类宗教文化为一体,形成了自己独特文化内容和特征,但主体包括语言,戏剧,民歌,风俗及各类祭祀活动等,是中国存在最为广泛的文化类型。 草原文化就是在草原上形成的文化以及有关草原的文化 俗话说的好,“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生态环境与一个民族性格的形成和发展是息息相关的。只有与当地的生态环境能够非常融洽相处的文明才能长久地延续下去,也可以说,才是成功的文明,而草原文明正是这样一种成功的文明。相对来说,农耕文明尽管更为发达,却最终将毁掉生存的根基,因而是一种不可持续的文明,也是一种不算很成功的文明。于是在北方草原上,草原文明始终占据了主导地位。 在我眼中,农耕文化就是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目的明确,以生存与利益为上的一种文化,它常常忽略了大自然以及客观规律,比如刚开始人们将土地都开垦,无论是草地,湿地,还是林地,显然人们懂得了教训,最终退耕还林还草。它是以计划性的方针和规律性的措施发展起来的。农耕文化,是让人想起了落后,中规中矩总是受到压迫。但他又是不断发展进步的,懂得不断改革创新的,虽然发展的过程缓慢温和。但它最终占据主导的地位。而草原文化则是充斥着野性,自由和征服,在草原上,人们敬狼拜狼,视狼为上天的使者,从这一点就可以看出,草原人和草原文化其中也烙上了“狼”的烙印。 在小说中,草原狼最终在农耕区来的负责人的指挥下被铲除殆尽,失去了最后的生存空间,随之而来的是草原生态的破坏和草原的沙化。在书中作者也亲手杀死了有自己养的的小狼,以个人的感受来讲,我认为这是残忍的,但换而言之,狼,骨子里的天性还是不灭的,它是热血与自由。征服与追逐的象征。正如草原人们粗犷豪迈,旷达热情,热爱自由一样。 草原文化与农耕文化在所附的内涵和追求是不同的,所以他们在相遇是有冲突时难免的,但是我认为用农耕文化去征服草原文化或是用草原文化去打败农耕文化都是不合理的。既然大自然给了不同的地域以不同的文化,这就说明它的产生以及发展存在着它的合理性与存在性,只是一味的使用人类的理念和的手段,去达到人类所规划的目的,这势必会破坏原先已经处于平衡状态的文化。 就像书中,代表农耕文化的农区人,运用强大的工具手段,轻而一举的消灭了他们认为有害的动植物,而且一掠夺的心态加剧着这个过程,进而将这个草原改成他们习以为常的耕地。几年之后,肥力耗尽,风沙刮起,草原变成了一个荒原。这是我们才认识到草原文化传统的理念更具有合理性。 草原文化与农耕文化之间的冲突并不是把谁要同化成谁,而是本着自身的特点,不断地进行优化改革,使其更适合自身的发展与时代的发展,更符合大自然规律的发展。

文档评论(0)

2017ll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