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无锡民俗体育文化考略
摘要:从远古先秦时期到近代共和国时期,无锡地区的民俗体育经历了一个漫长且曲折的历史发展过程。本文以无锡民俗体育文化为对象,对无锡各市县志(包括部分乡镇志)、史料进行收集、梳理和分析,考究其发展历程及状况。无锡民俗体育大多体现农业发达的太湖流域人民祈福、消灾的美好生活愿望。
关键词:无锡;民俗体育;源流;发展
无锡民俗体育文化背景考辨
(一)兼容并蓄的吴文化
无锡地处江南,为江苏省南部重要商业城市,也是一座拥有3200余年历史文化的古城。无锡古属吴地,据《史记???????吴太伯世家》记载,公元前11世纪末古公亶父(即周太王)的长子泰伯、次子仲雍为让位于三弟季厉(即周文王)从现属陕西的岐山南奔荆蛮,定居梅里(今无锡梅村镇),并称勾吴。泰伯奔吴这一历史性事件标志着吴地文明时期的正式到来,同时也意味着无锡当地蛮夷文化开始吸收并融合中原地区的文化。后人在赞颂泰伯功绩的祭文中这样赞美道:“演乐修礼,尚德启蒙。”说明泰伯奔吴后带来了中原地区先进的文化
魏晋南北朝时中国社会经历了第一次大分裂时期,北方战乱频繁。吴地因其政治相对稳定,经济稳步发展,人文逐步兴起,吸引了人民和士族的大量南迁,他们为吴地带来中原先进的文化和技术。再经历了隋唐时期第二次人口大规模南迁后,吴地成为全国经济的重心,兼容并蓄的特色文化也正式形成。
(二)源远流长的吴文化
二、无锡民俗体育历史发展过程考辨
1.先秦时期。虽然“体育”这个名词是20世纪初清末时期由当时的留学生从外国引进的舶来品,但是根据文物和建筑等历史证据表明,中国早在公元前2000年左右便已开始进行体育运动无锡各乡镇的龙灯在名称叫法上有所区别,有的叫“舞龙灯”,有的叫“调龙灯”。龙灯的形状也各有不同,最著名的有惠山洛社镇的“凤羽龙”,太湖边的“网龙”等。
龙灯中最具水乡特色的是太湖龙灯“网龙,。在古时,太湖中经常有龙卷风发生,渔民们认为是太湖龙王在兴云布雨。龙卷风过后,渔民们撒开“海兜”、“渔网”,举着捉虾、鳝的“藏笼”,奔跑戏耍。有的就用船板、竹杠、锅盖、镬子等东西敲打助兴。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推进,慢慢的演变定格成如今的竹骨彩装、明珠引领、套路齐全、鼓乐齐鸣的一项完整的体育特色比赛项目。无锡最早的太湖原始舞龙——“网龙”,有着太湖流域鲜明个性特色,龙头用箩筐,龙身用渔网,龙眼用茄子等日常生活用具替代装饰而成,调法和套路也和其它舞龙有所不同,表演性、可观性、趣味性非常强,具有无锡太湖流域古代人原生态舞龙的典型特色。有“鼓爆齐鸣”(爆竹接龙送龙)“水族引路”、“五将开道”(五将为虾兵蟹将蚌壳女,乌龟丞相鲤鱼精)、“云牌护身”(出典于“虎生风,龙从云”)、舞龙者身穿武打紧身衣,更见精神。其动作中的龙出宫、开四门、堆元宝、龙翻身、龙取水、磨台角等更是群众喜闻乐见的舞龙动作。同时在民间调龙灯中,规矩很多,伴随着领灯、说好话,增添了节日气氛狮子在中国人心目中为瑞兽,象征着吉祥如意年节和喜庆活动中表演从而寄托着消灾除害、求吉纳福的美好意愿。《汉书·礼乐志》中;中多有对舞狮的生动描写。唐代诗人《西凉伎》:“假面胡人假狮子,刻木为头丝作尾。金镀眼睛银贴齿,奋迅毛衣摆双耳”。
宜城镇志的掉狮子于每年春节期间表演,以彩色绸布缝制成狮头形状,内撑木架。另制狮尾一条。中缀红布或花布,头尾各一人,藏身期间,依锣鼓声作腾跃转舞之状,在大街上游行。向商店门前舞弄,收取红包。简单的只有一个狮头,连缀一条红布,套在头上,舞跳作势而已。
(三)调马灯
官林镇的马灯源于清代,相传陆纪元为创始人。马灯队伍庞大,一般有70-100人组成。调马灯前,先耍棍棒、打拳术、舞刀,然后出单马、双马,引来众马奔腾。有“游龙阵”、“梅花阵”、“嵌心阵”等阵式。周庄镇旧时盛行。解放前境内农村较普及,1954年3月23日还有过表演,方圆数百里倾村聚观。后艺人大多作古,新人不接,遂至失传。集彩灯、武术、杂技、演唱于一体。演出者少者数十人,多者上百人。解放前境内农村较普及,以田堵里、支巷等村组成的队最著名,有主角顾根兴、顾仁荣、周荣福、周林生等人。演出需搭一大台,台上扎成牌楼,挂醒目楹联,点燃辉煌灯火。演员手提云头灯、渔篮虾鼓灯、梅花灯、百鸟朝凤灯、马驴灯、荷花灯等上台,光彩夺目,在悠扬丝竹声中舞动彩灯,变换各种队形,使人目不暇接。前洲镇庙会节场前州地区马灯队有前州村秧田头、甘科头等队。马灯队青年男女腰扎马灯,扮成《八仙过海》、《白蛇传》、《水浒传》人物,脚踩锣鼓点,穿插交叉,跑跳走动。宜城镇调马灯,春节期间,用竹篾扎成马头形状,另用几个篾圈连缀扎成马身,分为两截,后拖马尾,都糊上轻纱,里面点着蜡烛,就成了一匹马灯,调马灯的人,打扮成各式戏剧人物,有男有女,每人身上,前缚马头灯,后缚马尾灯,人立其中,好像骑在马上,手执马鞭一根。调的时候听锣指挥,先跑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