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闲置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杨林柯老师的万言信.doc

  1. 1、本文档共1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杨林柯老师的万言信之一 仔细想想,家长们也有他们的依据,不管他们是官员还是百姓,成功还是不成功,他们的孩子毕竟要进入这个世界,要和这个世界建立一种认同,要听“大人”的话。毕竟这个社会是由“大人”主宰的,如果孩子有叛逆之思,或者不好好学习,考不上好大学,让他们的面子往哪里搁?家长们的担心不能说没有道理,但也有个别家长对我有很大的误会。 回到我自身,我的教育理念就是:震撼心灵、开启智慧、健全人格。目的是要学生学会独立思考、独立判断、进而达到独立行动,成为一个心灵博大、精神坚强的人。在知识教育中我努力实践通识教育和全人格教育,我觉得,通识教育和全人格教育从长远来看对孩子更有利。 再从功利目的上来说,有些孩子不会写文章,关键是没思想,胆识才气都从思想而来,没有读书与生活经验的积累,没有对现实的关注与思考,如何形成思想?我们常说“人文精神”,其实“文”的问题根本上是“人”的问题,“文”是由人的内在气脉发出来的,喷泉里出水,血管里冒血,文章就是一个人内在生态最直观的反映,也是一个人最根本的存在。 教师的眼里要有生命,要有人,不能只有“教育”。我并不想证明自己的超越。我只是希望自己的生命不要沉沦下去,能给这个世界带来一点用处。在教育行动中,让孩子明白活着要寻求价值和意义,要自己掌控自己的命运。在一个社会的诸多系统中,教育是推动社会、改变社会最重要的基础系统,它承担着为社会培养合格公民的主要任务。我自知能力有限,影响力有限,但无数能力有限的人行动起来,这个世界就有了改变的希望。虽然我们把教师打扮成“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但需要追问的是,谁在真正塑造孩子的灵魂? 从另一角度看,人们只看到教师社会地位提高了,学校收费似乎也不少,但如果深入教师们的生活深处、内心深处,看看教师过的是一种什么样的日子——有假期,但假期常常补课;有双休日,但周六都在上课;错过了好看的电影,不知道歌星的名字,读书充电的时间很有限——在教育产业化的大潮中,学校成了“服务单位”,要让学生和家长满意,要让上级领导满意,教师们不仅要面对“一仆二主”的外在尴尬,还得面对良心审判的内在羞愧,在“让他人满意”和“让自己满意”之间很难和解,经常得忍受内心的撕裂与痛苦的煎熬。 虽说外在的量化考评涉及学校的生存和教师的待遇与尊严,但毕竟教育是良心工程,良知的声音是教育最本真的力量。在与外在的各种矛盾与困扰的斗争和妥协中,那些有良知的教师们从来没有放弃过自己的努力。 杨林柯老师的万言信之二 这些年来,在繁忙的教学工作之余,我几乎把一切时间都用在读书学习上,甚至上厕所、晚上泡脚都在阅读。我每年的阅读量绝不会少于1000万字,写读书笔记约在8-10万字,写文章和教学随笔不下30篇(这些与学校要求无关)。 这样做的目的不是为稻粱谋,更不是为考个什么文凭获得体制认可,主要是想从精神上得救,发现真相,寻求真理,进而影响学生和我周围的人。在一个问题较多的语文环境中,我希望自己本身成为一种丰富的语文资源,在一个训练越来越多、读书越来越少的现实背景下,用自己的读书带动和影响学生,实现更高的教育价值。我知道自己道行不深、修炼有限,只是努力想成为一个后知后觉者,不想让孩子像许多庸碌之辈一样成为不知不觉者。 我知道,观念世界是一个僵化的世界,妄想把一些东西简单注入大脑的做法是可笑的,根本是心灵在起作用,而心灵的改变是潜移默化的,外在的教育再好,必须通过内化起作用。所以,最好的教育往往是自我教育,对于教师尤其是文科教师来说,对学生最好的教育首先是教育好自己,让自己走向世界的高处,走向真理,然后才能对学生有一些精神辐射。如此来看,教师不过是一个学生而已,要不断学习,不断吸收,并去粗取精,不断消化,吃草挤奶,所以,我强调读书。因为教师所给学生的毕竟有限,而让学生有精神饥饿感,自己努力去寻找家园,就有了终生学习和进取的不竭动力。 至于家长说到的具体问题:比如说孩子不太相信一些新闻报道,说受了我的影响,因为我确实说过“不要活在新闻里,生活比新闻大得多”一类的话,目的是要学生学会理性思考、独立判断,不要因为好新闻就简单肯定:“形势一片大好”,也不要因为坏新闻就得出“社会腐败,人心不古”的结论。 任何新闻都是社会的一个点,生活比新闻大得多,要放开眼光,自己去看;使用大脑,自己去想,大脑中要多一些问号,不要只是感叹号,要对这个世界充满好奇和追问,不要满足于别人给你的现成答案。对生活的判断要警惕极端化思维,或天堂,或地狱,神圣化或妖魔化都是不对的。我给学生推荐熊培云的《自由在高处》,就是希望学生能走向高处,因为在低处只会区分大小高下尊卑,而在高处才会发现世界原来是平的(让学生学会从不同角度看问题,有博大的心胸难道不好吗?)。 对于大人物,我让学生不要盲目迷信,我给学生推荐保罗约翰逊的《知识分子》,就是要让学生知道,大人物其实和我们普通

文档评论(0)

ktj823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