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钗
钗赞
头饰用玉
我们可以说在此之前几乎没有一个历史时期,像当时人们对于头部饰品点缀有如此的兴趣盎然。相比较男性头饰(主要是发簪类)的传统而言,依托于礼制对女性头饰的制定与改革也乘着时代变革的大潮而来。当然,这不仅是对于女性来说,整个社会礼制的完善以及对于传统与外来文化的继承和改变,可以使我们更容易理解和接受这种突如其来的变化。
(1)玉簪(笄)、钗
“玉钗空中坠,金钿色行一。、介导,后一名称始于东晋:
“东晋诸帝冠仪(中略)御府令奉冕、、簪、袞服以授侍中常侍
又因“天子以玉笄,而导亦如之。”可知当时仅有天子簪具才会使用玉料制做(图3-116:1),所以我们可以理解东晋时心有异志的桓玄(369—404年),不仅能够肆无忌惮的佩用,并在生命受到威胁时仍寄希望能以贵重的“玉导”换取自己的生命。
有机宝石是当时簪具的主要原料,其中南方的犀角和热带海洋里的玳瑁最为常见。江西南昌东晋早期“中郎”吴应棺内,出有墨书 “犀导一枚”的木质遣册,可知此时簪以“枚”计数。玳瑁同样也可以制作簪具,南梁的王筠(481—549)在他的《有所思》诗中便有:
“徒歌鹿虑剑,空贻玳瑁簪。”
北齐时东安王娄叡墓甬道两侧的壁画中,所立侍者头戴薄纱笼冠,笼冠右插貂尾、左后穿两根涂黑的簪饰,色泽很近似所谓的“犀导”或“玳瑁簪”( 图3-116:2);并且类似的簪饰同样可见于北魏的宁懋石室线刻人物的笼冠(图3-116:3),还有高洋的武宁陵的壁画上。绘画材料所表现的黑犀簪的样式多呈细长体,外露一端较长,簪头为弧扁形或开放状扇形,使用时贯于冠后部,洛阳发现的一具升仙石棺上上有此类簪更加细部的使用方式(图3-116:4)。这样形制的簪还在大同方山北魏冯太后永固陵,及以精美壁画闻名于世的邓县画像砖墓里都曾发现过,不过簪具的质地被报告撰写者认为均是骨质。
1 2 3 4
图3-116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簪饰
簪饰到了三国两晋南北朝,插簪方位逐渐由冠内向冠外转移。很明显,这是为了充分展示簪的装饰性,同时也成为这一时期标榜官阶身份的重要标志。也许是由于南北礼仪冠具的近似性,冠饰簪的形制没有太大的差别。
不同的是《历代帝王图》多幅冕服像中所呈现的簪贯穿于冠顶部,使用方式明显与前面提到的簪相异,且形态也有着显著的不同,帝王们的簪具形象前端为多边方形、后端细长。洛阳发现的一件北魏时期线刻石碑座上,也曾见有这样夸张的簪首。文献中都提到帝王在冠冕时多用“簪导”,或许这种带有着夸张的方体前端的大型簪体,便是印证文献中经常见到的“簪导”,其也可称为“笄导”(图3-117:1)。
1 2 3
图3-117 南北朝时期的簪导
与南方的砖印壁画相比,汉化后的北魏服制则重视石线刻的人物形象。以此线刻人物戴远游冠,由一大方形簪头的簪导将其固定,贯出的一端垂有飘逸自然的青丝緌。依据唐制,推测使用玉簪导的重要场合通常在:
“诸祭祀及踐祚、享、遣上、征、至、加元服、元日受朝等
帝王在日常生活中的常服则也普遍使用“通天犀”簪导。《搜神记》中便有处于产犀牛热带地区的南州(南海郡一带)向孙权进贡犀簪的记载,故事中的黑犀簪同时也得到了神明的喜爱:
“南州人有遣吏献犀簪于孙权者,舟过宫亭庙而乞灵焉。神忽下教曰:‘须汝犀簪。’吏惶遽不敢应。俄而犀簪已前列矣。神复下教曰:‘俟汝至石头城,返汝簪。’吏不得已,遂行,自分失簪,且得死罪。比达石头,忽有大鲤鱼,长三尺,跃入舟。剖之,得簪。
显然不同种类的簪体有着不同的使用方式,所以同画卷的陈宣帝、陈文帝画像中常服所用的仍然是很常见的长锥形白玉簪,且这样的玉簪我们也曾在十六国时期较高等级的墓葬中,如东安王娄睿等墓里发现过(图3-118:1、2)。
1 2
图3-118 玉簪(笄)
图1中簪玉色纯白,玉质晶莹,细腻温润,并抛光晶洁。通体光素,簪体为四棱面长锥形,一端浑圆,一端收尖。1985年,它意外发现于砖瓦厂的取土过程中,因非考古发掘品,所以器物位置大多缺失。在同出的角质印匣中,一枚“凌江将军”铜印,向我们透露了有关墓主身份的重要信息。
我们知道这样黑犀质的笄早在汉代已经普遍使用,并可想象帝王常服用簪与其他等级的贵族所使用的犀簪,从质料上看不会有太多差别。不过南北朝时期随着冠冕种类的复杂化,所配用簪也日趋复杂,但仅限于玉、犀、角、牙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