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基干意义建构科学课型探索与实践
基于意义建构的科学课型探索与实践 摘 要:以“古法洗衣”一课为例,从情境、协作和会话、意义建构三方面进行研究,引导学生亲身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让学生通过观察、实验、调查等获得大量的直接认识经验
关键词:科学课;古法洗衣;情境;建构主义
中图分类号:G622.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5)36-0099-01
“古法洗衣”是在六年级上册“物质的变化”单元中第五课“洗衣服的学问”一课的基础上创编出来的新课。其实它与“洗衣服的学问”的教学目标要求已经相距甚远,或者说已经完全颠覆。“洗衣服的学问”的教学目标是期待学生学会用控制变量的方法进行探究性实验,通过几组对比实验认识到不同污渍需要用不同的洗涤用品,顺便了解一下肥皂去油污的原理。事实上,在生活中学生并不经常接触各种洗涤用品,而且他们对于什么洗涤液能洗什么污渍也丝毫不感兴趣。随着科技的发展,全面去污的洗涤用品也越来越多,对某一种污渍特别有效的洗涤用品并不存在,实际的实验效果并不明显。这给教学目标中“知识与技能”目标的实现造成了困扰。因此,对于这个学习内容,学生并不存在学习冲动。相比之下,”肥皂为什么能去污?”“类似于肥皂这样的洗涤用品是怎样发明出来的?”这种回到科学原点的问题更能引起学生们的兴趣。建构主义主张使学生在完整、真实的问题情境中产生学习的需要,并通过嵌入式教学以及学习共同体成员的合作学习,亲身体验从识别目标到提出目标、达到目标的全过程。我们尝试利用建构主义的四大要素,进行了基于意义建构的课型探索
一、第一要素:情境
重视问题情境的创设,对于激发学生的思维,使之产生主动探究新知识的向心力是很有帮助的。于是“古法洗衣”的导入情境就带着学生穿越到了古代的私塾。学习了一天的童子们身上沾上了各种污渍,怎样把污渍去掉?根据生活经验,学生们肯定想到用洗衣液、肥皂、洗衣粉等各种现代洗涤用品,可是情境创设的时间是“古代”,没有这些先进产品。倒是找到了“酸酸的白醋、碱性的清石灰水和中性的纯水”三种普通的液体。合理性、童趣性、挑战性并存的情境是学生乐于接受的。“这些液体对于除渍是否有帮助呢?”在这样的情境下,他们的探究欲望和探究热情被充分激发,既引出了问题,又为探究活动的有效开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第二要素:协作和会话
“过程”应该成为学生学习科学的基本框架。科学课堂应该是引领学生经历探究的过程,而不是指挥学生去简单经历探究程序。高效的探究离不开师生、生生之间的协作,会话则是协作过程中不可缺少的环节。“酸酸的白醋、碱性的清石灰水和中性的纯水”这三种液体对于污渍会有怎样的影响?可能每个学生的已有经验都是不一样的。他们需要通过实验,对信息进行主动选择和加工,建构自己的理解。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作为引导者,帮助他们设计实验,筛选实验条件,排除干扰因素。小组成员作为学习共同体分工合作,分享他们的思考和智慧,通过实验、讨论、交流、会话不断调整对已有经验的认知误区。“怎样才能保证实验公平?”“实验结果怎样判断?”在小组成员的头脑风暴下,实验思路越来越清晰。会话是一种形式而不是目的。会话的价值在于启迪思考,催生发现,让科学事实更清晰、准确。而在会话基础上的协作,则更有方向,为科学探究的成功性提供了保障
三、第三要素:意义建构
经过小组合作探究,科学事实终将浮出水面。学生的思维加工,可以是对所获得的数据进行定量分析,发现规律,也可以是对现象进行定性分析,解释提炼。学生根据现象进行判断、分析、解释,最终建构出“酸碱中和能去污”的新意义。值得提出的是,在本节课中,这样的意义建构过程并不是仅此一次。“所有的去污过程都是酸碱中和吗?”“酸碱中和能对付一切污渍吗?”“肥皂去污也是因为酸碱中和吗?”前一轮的探究结论成为新一轮探究展开的鲜活情境,由此产生的问题更加迫切需要得到答案。在如此强烈的学习冲动下,学生们投入了新一轮的“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随着“碱性物质能去油”这个新意义的构成,“肥皂”的出现成为刺激大家神经的兴奋点。在不知不觉的学习中,同学们居然像科学家一样,制造出了肥皂,这是何等的惊喜!他们渐渐明白:原来,科学发明与创造就在身边,科学也不是只有科学家才能做的,发明也不是只有发明家才能实现的。课堂最后,教师抛出了“洗衣粉中,那些蓝色或者绿色的小颗粒有什么用?”的问题,将课堂的学习延伸到学生广阔的生活中去,让每个人根据自己的能力和经验继续建构自己的新意义
四、结束语
科学研究的目的是为了描述世界和解释世界,科学课的核心内容在于这个已知规律的发现过程。在“古法洗衣”一课的学习活动中,学生通过观察、实验、调查等获得大量的直接认识经验,还通过分析综合整理信息、假设、寻求解释和推理获得由直接认识转化为间接认识的经验。而学生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