汗青教授教化中的细节题目.doc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汗青教授教化中的细节题目

历史教学中的细节问题 历史是由无数个精彩或繁复的细节构成的,抽去这些细节,就只剩一个苍白的框架和无数乏味的概念、生硬的说教,失去了它鲜活的生命力和震撼心灵的魅力。而我们的历史课堂常常能感到一种缺憾:提炼过多,议论过多,而大量丰富的细节却湮没在被作为教学重点的时间、地点、知识体系中,结果让历史课堂离学生越来越遥远。过于追求科学化的历史学习,使学生丧失了学习生活中原有的精神世界的丰富和愉悦。如果在我们的历史教学中能引导学生关注历史细节,微观地切入和描述,小中有大、以小见大,使学习的过程成为欣赏、感悟和提升的过程,也许更能体现历史教学的终极意义。 导入与收束的细节 现代教学策略实施的核心问题是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提倡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能掌握搜集信息、获取新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导入新课作为一堂课的首要环节,是课堂成功的关键一步,直接影响着一堂课的成败。历史课堂的导入,要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和人文性,以达到在实际的教学应用中的功效性,这样的导入才具有艺术性。 以《卓尔不群的雅典》为例。这课的重点在于雅典民主专制政治的建立与发展。难点则在于对雅典民主政治的评价。而我们通常评价其民主政治时会突出其先进的地方,略其不足。但是学生对民主制度的弊病很难形成生成性的认识。因此,往往会举具体的例子,苏格拉底之死则是最为典型的。 同样我们以苏格拉底之死为例,一般的课堂是在最后的结尾处引出这个例子,直接进行分析,得出结论。如此的课堂设计就显得比较生硬,为举例而举例,例子与整个课堂设计都很突兀。因此,对于这样一个不是重点却是难点的内容,可以设计在导入和收束部分。我把这个苏格拉底之死的例子重新编排,在导入时,就引出苏格拉底这个人物。许多学生尽管不一定了解苏格拉底,但一定是有所耳闻。伟大人物的诞生本就意味着那是一个伟大时代。苏格拉底正是出现在卓尔不群的雅典中,由此导入本课,十分自然。当讲完雅典民主制的建立、完善过程,评价了其优势之后,再次引出开头的例子:雅典的民主与自由孕育了伟大的苏格拉底,却也正是这种民主的制度审判了苏格拉底的死亡。死亡本是一件再正常不过的事情,然而苏格拉底之死成了一个问题,成了一个难以解开的结。在苏格拉底一案中,一方是追求真理、舍生取义的伟大哲人,另一方则是以民主自由为标榜、被视为民主政治源头的雅典城邦。孰是孰非,谁善谁恶,不那么渭泾分明,感情上的取舍成为一种痛苦的折磨。这种道德的两难选择直接把学生引向理性的思辨,对雅典的民主政治进行再思考,再审视,从而发现雅典民主政治的缺陷所在。 对案例作如此处理后,用了一个历史的细节故事把导入与收束串连起来,首尾呼应,使课堂既紧凑,又主题鲜明,就如同一篇一气呵成的文章一样,流畅自然。更重要的是在导入与收束上的细节处理能带给学生更多的历史思考与想象空间,所谓“余音绕梁,三日不绝!”,这也正是我们对于一节精彩的课堂教学的不懈追求。 历史课堂中的过渡与衔接 讲述历史时为什么要有过渡呢?表面上看,这是讲授技巧的问题。其实,这是与历史教学内容及教学环节有关。 中学教学中的历史学科知识体系,是按照一定的主题加以编排的,这种编排是对史事进行了选择和剪裁的。在教学过程中,对这种由主题所建构的历史知识系统,还需要教师和学生一起对其结构、层次建立起联系。教学的实施是分为一节节课来进行的,每一节课的内容又分成几个部分。课与课之间、一课的各部分之间,需要有衔接,才能使相对独立的部分构成整体。所以说,讲述史事时的过渡,不仅仅是语言表述技艺的问题,而且是对教学内容处理的问题。从这样的意义上说,过渡就不是可有可无的,而且是相当重要的。 以《美国1787年宪法》为例。 本课共有四个子目,分别是“年轻美国的窘境”、“制约权力、平衡利益的宪法”、“从‘邦联’到‘联邦’”和“两党制的雏形”。其中第一个子目介绍了美国建立之初由于实行“邦联制”,州际联盟处于无权的地位,无法应对政治、经济和安全上的问题,年轻的美国走在了悬崖的边缘。第二个子目介绍的是1787年宪法的基本内容和分权原则。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一般都力求引导学生在两个子目之间建立知识关联,处理方法也基本上一致,都是引导学生从共和国的“窘境”直接推导到1787年宪法的制定,并强调“窘境”就是宪法制定的背景。虽说课文的这两个知识点之间确实有因果关系,但这样的处理方法显然过于草率。为了便于理解,我们对这段历史细节做如下分解: ①年轻美国的“窘境”——使建立强有力的中央政府成为当务之急; ②对“民主共和”的担忧——中央政府权力的扩大能不能保证民主和共和的延续成为人民关注的焦点; ③1787年宪法的制定——联邦制和民主共和制的确立。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很容易忽视了知识的第二个环节,这种引导违反了历史的真实性,对学生形

文档评论(0)

f8r9t5c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8000054077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