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病害治理.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水稻病害治理

水稻病害管理 条纹叶枯病 由灰飞虱传播水稻条纹病毒引起的病毒病,具有暴发性、迁移性等特点,病毒一旦发病,几乎没有补救措施,常导致植株死亡。上世纪六十年代曾在我省苏南地区流行,本世纪初以来在我省发生不断加重,尤其是2004年全省大流行,成为新世纪我省水稻上最为重要的病害之一。近年来随着抗耐病品种的大量种植,流行程度呈逐步降低趋势。早发、重发可大幅度减产,一般地区失治田块病株率超过50%,重发地区病株率超过90%,减产超过5成,甚至绝收。 1.发生规律 条纹叶枯病主要由灰飞虱传播,灰飞虱持久传毒,可经卵传毒,传毒时间短。在江苏,灰飞虱主要以3~4龄滞育若虫在小麦、杂草上越冬,春后在小麦上繁殖一代,5月下旬至6月中旬为第一代灰飞虱成虫盛发期,此时灰飞虱由麦田及杂草上大量迁移到水稻上传毒,形成秧田及早栽大田第一个传毒高峰,灰飞虱传毒后,水稻通常在15~20天后出现显症高峰,6月下旬田间出现第一个发病显症高峰;6月中下旬二代灰飞虱孵化若虫在水稻本田刺吸传毒,形成第二个传毒高峰,并在7月下旬出现第二个发病显症高峰;重发年份8月中下旬还会出现第三个显症高峰。随后,灰飞虱以极低数量在禾本草杂草、水稻等寄主上越夏,高温可引起灰飞虱滞育。 9月下旬天气凉爽时再繁殖一代(第五代)越冬。水稻条纹叶枯病流行主要与传毒媒介灰飞虱虫量、带毒率、品种抗性及水稻感病生育期与灰飞虱传毒高峰期的吻合程度等因素密切相关,灰飞虱带毒率高,虫量大,感病品种大量种植,对条纹叶枯病流行十分有利。田间病害规律一般表现为:早播田重于迟播田,孤立秧田重于连片秧田,麦套稻重于其他栽培方式,稻田周围杂草丛生病害发生重,粳稻、糯稻重于杂交稻。 2.田间诊断 水稻苗期、分蘖至拔节期、孕穗期都可受灰飞虱传毒危害、发病显症,最感病生育期在苗期至分蘖期。早期发病株先是在心叶(苗期)或下一叶(分蘖期)基部出现与叶脉平行的不规则褪绿条斑或黄白色条纹,粳稻和部分高秆籼稻心叶逐渐发黄卷曲成纸捻状下垂的“假枯心”,多数籼稻心叶发病后不卷曲下垂,部分粳稻病株在发病中后期有老叶发红的现象。苗期显症发病,常常导致枯死;分蘖期发病,病株分蘖常减少,重病株多数整株死亡,病穗畸形或不实。识别要点:单株新叶先发病;苗期易形成死苗,后期枯心苗无虫眼和虫粪;田间分布不均匀,有成塘发病的现象,似有发病中心,田边重于田中央。 3.防治技术“抗、避、断、治”的防治措施是目前最为有效的综合防治技术体系。 农业措施 一是因地制宜种植抗耐病品种,苏中、苏北地区可种植徐稻系列、淮稻10号、淮稻9号、扬辐粳8号、盐稻8号、镇稻99、Ⅱ优杂交稻等,苏南、沿江地区可种植南粳42、南粳44、常优1号、宁粳3号等。 二是推广机插、小苗抛栽等有利于适度推迟水稻播栽期栽培避病措施。常规水育手工移栽稻和抛栽稻,淮北播种时间应控制在5月10日后,江淮控制在5月15日后。 三是协调应用其他辅助防控措施:稻田和麦田收获后耕翻,控制双免双套;加强对稻田四边杂草化学防除,恶化灰飞虱生存环境以及病毒转移寄主;对杂草上灰飞虱进行药剂防治;集中育秧、秧池远离麦田等。 物理措施 秧苗期覆盖防虫网或无纺布,阻断灰飞虱迁入传毒。要求防虫网规格在20目以上,无纺布规格为15~20克/平方米。 化学防治 重点是科学防治灰飞虱,治虫控病。即防治麦田一代灰飞虱压基数,狠治秧田一代灰飞虱成虫控制危害;抓好本田二、三代若虫防治减轻危害;做好穗期五代灰飞虱防治控制“黑穗”。药剂可使用:25%吡蚜酮20~30克/亩、40%毒死蜱(或48%乐斯本)80毫升/亩、50%稻丰散100毫升/亩、20%异丙威乳油150~200毫升/亩、5%丁烯氟虫腈50~60毫升/亩等,此外,10%烯啶虫胺20毫升/亩、10%醚菊酯100毫升/亩也具有较好的效果。要坚持持效性好与速效性好的药剂配合使用;有条件地区实施统防统治,提高防治效果。 在发病初期,使用病毒钝化剂,可延缓病害发展进程,减轻病害危害程度。可在一代灰飞虱成虫迁入秧田高峰期至发病显症初期,亩用2%宁南霉素250ml、或50%氯溴异氰尿酸30g、或病毒必克Ⅱ号30g等病毒制剂,连续使用2~3次,病害控制效果可达30%~50%。建议在早期病毒钝化剂与杀虫剂混合使用,提高防治效果,在条纹叶枯病大流行年份,不建议单独使用病毒制剂。 (二)黑条矮缩病 水稻黑条矮缩病是由灰飞虱传播黑条矮缩病毒引起的水稻病毒病。近年来在我省发生区域不断扩大,发病程度不断加重,部分地区危害威胁程度已远远超过条纹叶枯病,成为威胁我省水稻生产安全的又一大重要病害。 1.发生规律 灰飞虱主要在麦苗及杂草寄主上越冬,同时将晚稻上的病毒传给麦苗和杂草寄主;病毒不可由灰飞虱经卵传播,次年灰飞虱成虫将麦子和杂草寄主上的病毒传给水稻,成为水稻发病的初次侵染源。水稻黑条矮缩病的发生和流行与毒源、

文档评论(0)

jgx3536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6111134150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