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二章 钢结构的材料 大纲要求 (4)强化阶段(DE段) 2B. 对无明显屈服点的钢材 3. 应力-应变曲线的简化 1)fy与fb (比例极限)及fe (弹性极限)相差很小; 2)超过 fy到屈服台阶终止的变形约为2.5%--3%,足以满足考虑结构的塑性变形发展的要求。 例如: 4. 单向拉伸时钢材的机械性能指标 (1)屈服点fy-- 衡量钢材的承载能力和确定钢材强度设计值的重要指标。无论是极限状态法还是容许应力法,屈服点都是确定材料抗力的依据。 同单向拉伸时的性能,屈服点也相差不多。 塑性性能--荷载作用下钢材的变形能力 塑性是结构钢最重要的指标。 如果钢材的强度偏低?? 可以用增大截面尺寸,降低设计应力的措施予以弥补; 如果钢材的塑性差,则不能用作结构钢(例如铸铁、生铁)。 应力集中不可避免:冶金、轧制过程中产生的钢材内部缺陷、构造缺陷、焊接等等原因, 局部区域的应力高于截面的平均应力,高应力区域的范围以及应力集中程度几乎无法准确预测。 如果钢材塑性差,材料势必在高应力区域率先破坏,继而导致全截面的破坏。 而对塑性好的钢材,应力值达到屈服点的区域,应力值不再增加,构件内部应力重新分布,不会发生因局部应力高而导致全截面破坏现象。 冷弯性能:衡量钢材塑性性能和冶金质量优劣的综合指标。 冲击韧性: 试件:梅氏U型缺口、夏比V型缺口 为了产生较复杂的应力状态,由于夏比试件的缺口更为尖锐因而可产生更复杂的应力状态,所得的冲击韧性指标也更 严格、科学。 冲击韧性值 ?K 槽口处的断面面积 An 冲击韧性试验装置 温度对韧性的影响: 当温度低于某值时,缺口韧性值将急剧降低。 设计处于低温环境的重要结构,尤其受动载作用的结构时,不但要求保证常温(20±5°)冲击韧性,还要保证负温(-20°C或-40°C)冲击韧性。 可焊性 可焊性检验方法: (1)抗裂性试验: 按一定工艺要求焊接后,立刻将焊接后的钢料制成研片进行观察,判断裂纹数量和大小是否在规定范围之内 (2)侧重使用性能的可焊性试验: 焊接后的构件经过规定数量的加载,再从指定部位取一定数量的小试件,进行冲击韧性试验,看钢材是否变脆。 耐久性- (保持钢材各项性能持久性的能力) 钢材的锈蚀、时效以及疲劳均属耐久性问题 钢材的力学性能 1、强度; 2、塑性; 3、冷弯性能; 4、冲击韧性; 5、可焊性 6、耐久性 钢:含碳量小于2%的铁碳合金,碳大于2%为铸铁。 碳素钢:纯铁(占99%)、碳、杂质(约1%)组成。 有害元素:氧、氮、硫等非金属元素显著降低钢材的塑性和韧性; 有益元素:硅、锰、铜、钒、钛、铬、镍、铌等元素,在提高钢材强度的同时,并不显著降低钢材的塑性和韧性; 钢结构规范规定: 对Q235钢材宜选用镇静钢和半镇静钢。对规定情况的结构和构件不应采用沸腾钢。 钢材的热轧在摄氏1200℃~1300℃高温下进行。热轧不仅改变钢的形状及外形,同时改变钢材的内部组织,热压可使钢锭中的气泡、裂纹、疏松等缺陷焊合,使钢材的金相组织更加致密,同时细化钢的晶粒。 轧制次数越多,钢材质量越好,各项力学性能指标均可得到明显提高。 冷作硬化——当荷载超过材料比例极限卸载后,出现残余变形,再次加载则比例极限(或屈服点)提高的现象,称为“硬化” 。冷加工经常引起硬化现象,也称“应变硬化” 。 时效硬化——随时间的增长,碳和氮的化合物从晶体中析出,使材料硬化的现象。 钢材的强度会有不同程度的提高, 而塑性、韧性下降。 当温度低于常温时,钢材的脆性倾向随温度降低而增加,材料强度略有提高,但其塑性和韧性降低,该现象称为低稳冷脆。 加载速度过快会导致晶粒间的滑移来不及实现,使钢材塑性、韧性下降。如岩石。 “缺口”处高应力区局部点塑变硬化导致疲劳微裂纹,微裂纹在反复拉应力作用下发展为宏观裂纹,并不断扩展削弱构件截面,当截面削弱至某一程度,构件在新的一次加载中因强度不足而破坏。 2、疲劳强度的大小与应力循环次数N 有关。当循环次数为无穷大时,所对应的疲劳强度称为疲劳强度极限。 工程实践上一般将N=2×106所对应的疲劳强度称为疲劳强度极限。 B. 对于非焊接结构和轧制钢材 由试验结果,以及上述分析可知钢材的疲劳强度主要与构件和连接分类(内部缺陷、应力集中、残余应力)、应力循环次数和应力幅有关。 五、疲劳强度计算 (二)变幅疲劳和吊车欠载效应系数 1、不出现拉应力的部位可不计算疲劳。但对出现拉应力的部位,例如σmax=140N/mm2,σmin=-10N/mm2和σmax=10N/mm2,σmin=-140N/mm2 两种应力循环的应力幅都是150N/mm2 ,疲劳强度

文档评论(0)

希望之星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我是一名原创力文库的爱好者!从事自由职业!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